增長乏力延長「陣痛期」 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堪憂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經濟一片蕭條。將第二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與上年同期對比,在佔全球經濟總量68%左右(按世界銀行2019年數據計算)的五大經濟體中,印度經濟的衰退幅度最大,GDP按年下降23.9%;歐盟次之,GDP降幅為13.9%;美國的經濟形勢略優於日本,兩國GDP分別下降9.1%和9.9%;中國是唯一錄得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GDP同比上升3.2%。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無疑是全球性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疫情下,各國經濟活動紛紛陷入停頓:工廠停工、商舖歇業、居民減少外出消費。中國之所以能在第二季度取得正增長,也是因為疫情較早得到了控制。相比之下,其他大型經濟體意識到疫情爆發的時間較晚,社交隔離等封鎖政策對經濟的衝擊也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

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中一枝獨秀,錄得正增長。(新華社)

經濟刺激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為了減輕疫情給經濟造成的損失,各大經濟體均使出了渾身解數。

美國政府出台了《冠狀病毒援助、救濟與經濟安全法》(CARES Act),向各經濟部門提供2.2萬億美元的援助。為了配合法案的實施,美國聯儲局(Fed)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降至0%至0.25%,並宣布「無限量寬」,即根據「需求」購買國債和按揭抵押證券(MBS)。

連番刺激之下,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2020財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聯邦預算赤字將達3.3萬億美元,是2019財年的三倍多。「無限量」的資產購買計劃也令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暴漲,其總資產已經從年初的4萬億美元左右快速升至7萬億美元。

歐盟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罕見地在財政領域取得共識,就規模為7,500億歐元的經濟復蘇基金達成聯合發債協定,以幫助成員國抗擊疫情並重啟經濟。歐盟此舉克服了歐洲財政一體化的兩個歷史禁忌,即長期反對歐盟共同發行債券,以及堅決反對各國之間的明確財政轉移(即使是暫時的)。因此,此次籌集的復蘇基金被稱為「未來一代的歐盟」。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2020財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聯邦預算赤字將達3.3萬億美元,是2019財年的三倍多。。﹙資料圖片﹚

在疫情開始前就進入負利率時代的歐洲央行(ECB)也額外推出了7,500億歐元的大流行緊急採購計劃(PEPP),並於6月4日追加6,000億歐元購買額度,使PEPP的總規模達到1.35萬億歐元。此外,歐洲央行現有的資產購買計劃(APP)也將以每月200億歐元的規模持續下去。

日本政府為了穩定經濟也是拼盡了全力,於4月推出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圓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又於5月推出了規模空前(117萬億日圓)的第二輪經濟刺激計劃。至此,日本為應對新冠疫情而推出的財政刺激規模已達225萬億日圓,約為2019年GDP總額的40%。

日本為應對新冠疫情而推出的財政刺激規模已達225萬億日圓,約為2019年GDP總額的40%。(路透社)

與美國和歐盟不同,近二十年來日本的貨幣政策整體始終向着愈來愈寬鬆的方向發展。疫情到來前,日本長短端利率均已處於極低水平(無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已經為負,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零左右),日本央行(BOJ)的國債購買規模也已經達到每年80萬億日圓。但是,為了穩定市場,日本央行還是在疫情爆發後增加了其他資產的購買規模,其中,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的購買規模增加了一倍至每年12萬億日圓。

與其他經濟體相比,印度政府的應對措施相對乏力。由於印度財政早在疫情爆發前就處於過度擴張狀態,印度政府的財政空間並不大…

儘管各大經濟體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也逐漸進入經濟重啟階段,但經濟「陣痛」仍遲遲無法消退。(美聯社)

上文節錄自第23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14日), 文章原題《增長乏力 延長「陣痛期」 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堪憂》。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管理公共衞生危機的必修課 勿讓民粹主導抗疫

與張超雄對話 如何改善智障人士的生活?

三大問題致良好政策一團糟 青年宿舍無法令青年安居

45年後中印邊境再「響槍」 莫迪政府「玩火」 轉移內部矛盾

【香港角度】疫下的金融科技發展

白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瓜葛不清 東斯拉夫人同床異夢

當提升自給率成多國國策 「糧食自主」乃國際大疑難

AI寫作見「人性」 真正智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