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融合】中共特批深圳官員「試錯」 香港不該是旁觀者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周年的幾天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端出。一個較為直觀的觀感是,在深圳轉換身份定位不停改革的同時,香港似乎故步自封。最典型的案例是今次方案中對改革官員的取態。

「容錯機制」仍有必要

方案最後一項特別寫道: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健全容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這是非常具有中共色彩的政治術語,簡單來說就是給改革官員失誤、犯錯的寬容空間。在講究規範與法理的香港政治體系中,這種模糊操作或許難以精準體會,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或許有更貼切的理解。

在今年香港回歸二十三周年的酒會上,林鄭月娥曾哽咽稱過去一年是其從政以來最困難的一年。(資料圖片)

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剛剛起步,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梁湘被派往深圳「拓荒」。在只能摸着石頭過河的條件下,梁湘按照自己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理解,「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吸引外資,舉債建設,隨即雪片般的舉報信便紛紛飛到中南海,聲稱梁湘在搞資本主義,甚至出賣主權,揮霍國家資產。然而,梁湘認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秋功罪,後人評說」,為深圳的改革開放殺出了一條血路,為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注入了「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靈魂。當然,最後他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調任,負責籌建海南省,甚至最後因「貪腐問題」被免職,但其貢獻仍然受到了肯定。

在今年香港回歸二十三周年的酒會上,林鄭月娥曾哽咽稱過去一年是其從政以來最困難的一年。在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中,示威民眾上街喊出「五大訴求」,其中之一便是「林鄭下台」。當然,除了開始的修例問題外,其中暴露更加真實的議題是香港的經濟結構問題,是香港的社會民生之困,但當港人不斷用這樣的方式去發洩情緒、埋怨港府的解難能力時,其實港府官員不正是被這些不停的政治風波縛住了手腳嗎?

當港人不斷用這樣的方式去發洩情緒、埋怨港府的解難能力時,其實港府官員不正是被這些不停的政治風波縛住了手腳嗎?(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事實上,香港出現的問題恐怕港府不是沒意識到,也不是沒有想辦法去解決,最終徹底令矛盾到了一個大爆發的階段,難道就全是官員無能的責任嗎?

回歸之初董建華擔任特首時,香港有「八萬五」計劃、數碼港計劃、「矽港」計劃、「中藥港」計劃;梁振英時期,港府訂立了官方貧窮線;就在反修例風波爆發的前一年,林鄭還支持「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但這其中的一些項目不都是在香港的政治內耗中夭折了嗎?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中共特批深圳官員「試錯」 香港不該是旁觀者》。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擔要角

中央連摑港府幾巴掌 請林鄭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開調查 明晰理據 「釘牌」縱有理 教局須服眾

疫症時代 兩岸三地美術館伺機變陣

染疫特朗普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體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

政治光譜兩極化 美國第二次內戰的隱憂

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