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德國現場觀察 「歐洲典範」如何對抗疫情.上

撰文:方婕
出版:更新:

「投奔疫境」前赴德國的筆者,除了減少社交活動和提高個人衞生防護之外,就只能自求多福。不過,作為一位香港來客,仍難免懷有好奇心,想了解這個陌生國度的人民如何面對如此世紀疫症,以及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防疫抗疫有何可取之處?

根據德國疾病控制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RKI)的疫情數據,截至10月31日,全國累計確診病例518,753例,單日新增19,059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德國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都比其他西歐國家低,被視為對抗新冠肺炎的典範。德國在防疫手法上留下不少「紀錄」:感染人數比例最低、感染者死亡率最低、疫情封鎖措施時間最短、對經濟負面影響最小等。

德國「量度」疫情嚴重程度有其一套方法,政府使用「每七天內每十萬人累計確診50人」作為警戒線。假若有地區超過警戒線,該區將會成為「風險地區」,一系列的抗疫措施隨即推出。

我所身處的城市鄰近多蒙特(Dortmund), 市政府已在10月15日宣布為「風險地區」,「警戒線」更由50人調整為35人。防疫措施隨即在10月16日起加強,包括增加在繁忙的街道上強制佩戴口罩(本來只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進入商店時佩戴)、公共場所聚集人數由十人減至五人、私人慶祝聚會如受洗或婚禮由150人減至25人;餐飲業首當其衝,受到最大影響,由晚上十一時至翌日早上六時為宵禁時段,餐廳禁止售賣酒精飲品。

國民自律 配合政府行動

德國的抗疫「成績表」如此亮麗,除了推行大規模檢測和擁有一流的醫療系統外(德國每1,000人中有8個床位,意大利只有3.2個;德國的醫院數量全歐洲第一,約有19,000間),便要數國民素質。

抗疫措施當中,強制佩戴口罩似乎引起較強烈反彈,尤其是老一輩的德國人,他們堅持戴口罩妨礙言論自由,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等說法。可是,我訪問過的德國人都對措施表示贊成。大部份都說:「德國人最愛守規矩,相比其他歐洲國家,德國的抗疫措施合理,一點都不過分。」

默克爾的演說內容涵蓋經濟、民生和醫療,演講有條不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此外,總理默克爾處理疫情的手法也贏得民眾讚賞。她親自帶領團隊,依據RKI發布的病毒人際傳播指數,定期跟各州州長舉行視像會議,共同研究封鎖防疫方案。受訪者都認為總理在3月發表的全國演說能夠團結人民。默克爾當時說:「這是二戰後德國最大的挑戰;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請你們嚴肅對待。」其演說內容涵蓋經濟、民生和醫療,演講有條不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和鼓勵人民共渡時艱,配合國家的措施,呼籲大家不要誤信謠言,一切以官方公布的信息為準。德國亦是因為有着如此自律的人民,新冠肺炎死亡率才如此低。繼續閱讀:【新冠肺炎】德國現場觀察 「歐洲典範」如何對抗疫情.下

上文節錄自第23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2日)《德國現場觀察 「歐洲典範」如何對抗疫情》。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國大選】特朗普不應連任的理由

選前一刻拜登勝算高 特朗普選情會否再次逆轉?

世界期待一個怎樣的美國?

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捲入美國選戰 政治操弄假新聞,是守護還是破壞公義?

與其擔心長者乘車被濫用 不如全民共享兩蚊優惠

與袁彌昌對話 中間派,你到底是什麼?

換走港製標籤 港產品如何華麗轉身?

德國現場觀察 「歐洲典範」如何對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