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0|香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 特區政府的良心不痛嗎?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下周三(11月25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外界關注她如何保障疫下經濟之餘,又將怎樣推動社會結構轉型和深層改革。經過新冠肺炎的經濟洗牌,香港生活仍然非常艱辛,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日前發表《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顯示,香港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130個城市當中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與瑞士蘇黎世和法國巴黎並列榜首。然而,後兩者以社會福利聞名,但香港既沒符合生活開銷的合理工資,又沒免費醫療或教育等基本福利,更沒全民退休保障,而且要不吃不喝20.8年才可置業。當港府連年揚言化解「深層次矛盾」,卻只靠小修小補迷惑大眾,到底今年能否大刀闊斧,目前答案似乎並不樂觀。

香港樓價貴絕全球,基層小市民收入根本難以負擔。(資料圖片)

25歲港青月入萬四元 每日只花100元

25歲的Roy現任辦公室助理,月入1.4萬元。這是他自中五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的第五年,目前和父母同住月租1.1萬元的土瓜灣唐樓單位。由於父親是長期病患,且已退休,母親則是工廈保安,收入微薄,Roy每月需要幫補7000元家用,全家才可勉強維持生計。

租金不菲,Roy有感自己像在「幫人供樓」,加上父母日漸年邁,作為獨子必須獨力承擔贍養責任,他更想早日自置物業,給兩老一個安樂居所。然而,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去年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十年登上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一個月入處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普通家庭,也要不吃不喝20.8年才能上車買樓;而近年除了樓價之外,百物騰貴,也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面對如此扭曲的生活環境,Roy就算每天只花100元、每月儲下4000元,也不知到要存到幾時。

「能省就省,為了好一點的生活,也沒有辦法.......」Roy的困境,正是不少香港人的寫照。想過好一點的生活,這個看上去質樸的願望,現實中卻有百倍的阻力——低得過分的薪金、高得驚人的樓價,加上日常瑣碎的開銷,都成為「過好點生活」的難以逾越的障礙。世邦魏理仕早前發布的《2020全球生活報告》便顯示,香港一杯咖啡均價4.63美元(折合港幣35.9元),排名全球第四;健身房月費74.46美元(折合港幣577.28元),位列全球第六——這些在不少人眼中的生活日常,對於每日預算只有100元的Roy而言,或許難以想像。

若按所有年齡計算,全港就業人士的月入中位數則是1.9萬元。(資料圖片)

生不起病、買不起樓、養不起下一代

據政府統計處第二季(4-6月)《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年齡介乎15至24歲人士的入息中位數是1.39萬元,25至34歲人士則是2萬元,而Roy的年齡和收入都正好卡在中間;不過,若按所有年齡計算,全港就業人士的月入中位數則是1.9萬元,Roy遠遠不及。

「萬九蚊?有冇呀?通常都是萬四、萬五,現在受疫情影響,很多人失業、減薪,怎麼會有一萬九?」Roy對政府表示震驚與質疑。政府數據相信不會有假,但的確不足以反映不同階層的真實收入和貧富之間的極大落差——試問,中環返工、外表光鮮的專業精英,與Roy這樣勤懇工作卻還是十分艱難的基層青年,收入又怎會相同?

政府發布的《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可見,本港約有14.9%的人口——即超過102萬人處於貧困狀態。樂施會2018年發表的《香港不平等報告》亦指,本港最富裕的一成住戶及最貧窮的一成住戶之月入差距,已由2006年的34倍擴大至2016年的44倍;至於全球用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堅尼系數」,香港也由2006年的0.533惡化至2016年的0.539,即使除税後也仍高達0.473,比美國的0.391、新加坡的0.356、英國的0.351更為嚴重。

為了省錢,Roy上班都盡量帶飯,或者四處尋找廉價午餐。(資料圖片)

為了省錢,Roy上班都盡量帶飯,或者四處尋找廉價午餐:「不太遠的地方就盡量走路,能省多少就省多少,下班後就找找看有沒有兼職工作......這個社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有時想努力,但回報就未如理想。」

想必這也是無數年輕人的心聲——看不見前路,卻要被生活推著走。Roy雖非社會底層,但也絕非中產,而是很多普通青年當中的一個。近年社會流動幾乎停滯,年輕人有怎樣的家庭出身,幾乎就決定了他們步入社會後有怎樣的生活形態,成為最苦不堪言的「夾心階層」——父母沒有退休保障,即使年邁仍要工作,就算生病也要苦候公院,而他自己買不起樓、結不起婚、更別說要撫育下一代。

去年7月21日民陣發起的大遊行上,有民眾高舉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橫額。(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公平正義才是真正訴求

林鄭月娥去年發表《施政報告》前夕,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發表「十大訴求」,除最後兩項要求就反修例風波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落實真雙普選之外,餘下八項訴求皆為解決「長期累積下來的社會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增加土地房屋,設立租津租管;設立全民退保,優化在職津貼;改革綜援制度,檢討特別津貼;全面回購港鐵,抗衡領展壟斷;停止外判服務,完善勞工保障;捍衛港人單程證家庭團聚權利 立法反歧視新移民;平等教育權利,增加教育資助;善用萬億儲備,進取理財哲學。

然而,這些誠懇而實際的訴求,在一年後的今天,也未見到有被正視的跡象。如今林鄭即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此前她已表明,政府為了抗疫推出百項措施,而鑑於香港屬外向型經濟,當下港府可做的事相當有限。

香港每每登上「最自由經濟體」榜首之時,港府總是無視坊間批評沾沾自喜,但面對「樓價最高」、「生活成本最高」的排名,卻充耳不聞。(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此話一出,不禁令人感歎:不愧是港府,思維仍是如此頑固——經濟復甦倚賴外部環境,所以政府也沒有辦法。以這樣的邏輯來看民生問題,難道會認為貧富差距是社會難以避免的問題,所以政府別無他法,只能大灑金錢「派錢」、「補貼」,而不能從根本改革制度?

香港每每登上「最自由經濟體」榜首之時,港府總是無視坊間批評沾沾自喜,但面對「樓價最高」、「生活成本最高」的排名,卻充耳不聞。連續一年的社會動蕩和經濟逆境,暴露出的社會問題早已無法遮掩,假如再不秉承公平正義原則,重整資源分配格局,香港只會被上層的風光蠶食得只剩下底層的軀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