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基層慨嘆港府防疫朝令夕改 為一家老少不敢鬆懈

撰文:羅乃智
出版:更新:

英國阿茲海默協會(Alzheimer's Society)在去年7月份的報告分析,接近一半受訪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於封城期間表示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及失眠,相反,只有約五分之一患者表示,他們的認知障礙症狀未有因封城而改變。該會進一步表示,有約一半受訪患者認為他們的情緒受封城令影響,三分之一的人更表示他們對外出的信心下降,並擔心自己無法完成生活上的簡單活動。

承接上文:新冠肺炎|老無所「醫」 長者成疫情犧牲品?

美雲從事物業管理行業十多年,今年剛剛65歲,因為工作對體力需求較高,故自前年開始,就離開原本保安員的工作崗位,讀了些僱員再培訓課程,今年年初又重投物管行業,擔任政府大樓的體溫檢測員,以短期合約形式任職,每日工作八小時。她自言退而不休,也想認識更多不同朋友,故時時都會接一些兼職工作。

覆診憂染疫 無奈下延期

美雲生於大家庭,兄弟姊妹眾多,每當大時大節,家人都會互相探望及聚會,可是,一場疫症令他們近乎一年沒有聚在一起。本來她希望在冬至時與家人聚會,畢竟「冬大過年」,奈何疫情未見緩和,現在看來農曆新年也不能共聚,即使有會面,亦只能是小規模,最多是兩個家庭之間的會面,過往熱鬧場面難再復見。

因為家中「有老有嫩」,既有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有八十多九十歲的媽媽共住,故此一直不敢鬆懈。「你今天檢測沒事,也不代表明天沒事」,這是美雲每天的擔憂,早前大埔區的確診個案較多,她自己住在區內屋邨,所以出入都會加倍留神。

從事物業管理行業的美雲原本希望在冬至時與家人聚會,畢竟「冬大過年」,奈何疫情未見緩和,現在看來農曆新年也不能共聚。(受訪者提供)

「我不敢去也得去,因為我有心臟病、糖尿病、手腳麻痹、灰甲等,如果不去剪的話,就會有很多污垢。我當然很怕去醫院,現在醫院很多病菌,但不去又拿不到藥,沒辦法不去。」曾伯慨嘆。按關顧聯社工補充,曾伯有灰甲,要看足部治療師,非政府機構不會提供上門服務,所以,他需要親自到醫院覆診。因為上述病況,曾伯須定期覆診,但醫院多次出現確診個案群組,有些甚至是覆診期間染疫,令曾伯每次去醫院都特別提心吊膽。

多談幾句後,得知曾伯患有白內障,不時會流眼水。「我有眼病(白內障),要去明愛醫院覆診,下個月就要去了,可能右眼在2月份也要做白內障手術,左眼之前做了。你不去醫院,這些手術就不能做了,眼矇看不見,這很重要的,一定要去。你說上醫院怕不怕?我怕也沒用。」這種矛盾的心情,一般人未必能夠明白。政府每天在新聞報道、疫情記者會要求市民不要外出,但市民應診及動手術等事情,其實難以避免。曾伯建議在社區診所提供部份覆診服務,例如配藥,以縮短交通距離、減少出行時間,從而降低染疫的可能性。然而,政府現時目標似乎在於「清零」,這些無法獲得大量掌聲的政策,不是官員首要任務。

曾伯批評政府的「銅芯口罩」質量差劣,只戴了一天就壞了。(受訪者提供)

巨額保就業 未惠及基層

說起政府的支援,曾伯有點憤慨:「我也有跟梁小姐(關顧聯職員)他們說,這個『銅芯口罩』,政府跟我們說成本是40至50多元(編按:據政府資料,成本為26元一個),初初說可以用50次,全香港人都知道,我覺得也很好的,豈料我戴了一天,準備清潔時,一洗就壞了,我就只戴了一次。我再沖一下,把它晾乾,結果裏面就爛開了,不能再用。」

苦澀的笑聲,是對政府抗疫工作不足的諷刺,曾伯說,第二次再派「銅芯口罩」,他也不再用了。他覺得,一來質素欠佳,二來價錢昂貴,實在浪費公帑。

「所以我就說政府的錢,資助百佳、惠康等超市,不是幫窮人的。」在數輪「保就業」計劃中,兩大超市均獲大額工資補貼,卻又不是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不少市民質疑為何財團能夠因此得益,政策卻未能惠及基層大眾(見圖)。「雖然他們(超市)向老人家發放200元食物劵,但事實上,這些財團收益遠不止於此。他們表面上派發200元食物劵予老人家,幫助窮人,但又限制他們,只能到百佳、惠康消費,到頭來還是賺回大家的錢。」派食物劵一舉,也是後來政府施壓下,超市才推行的政策,一如曾伯所言,派食物劵讓他們到超市消費,實為「左袋交右袋」。

美雲認為「回港易」只會令社區出現更大的防疫漏洞。圖為去年11月23日,「回港易」計劃首日實施,港人由深圳灣口岸回港。(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對於抗疫政策,美雲亦有自己的看法,她直言,政府防疫政策朝令夕改,形容是「今日說的,聽(明)日也不一定會實行」。她續道,像現在的疫情發展,明顯是室內活動傳播病毒風險較高,但政府反而對室外的活動諸多限制。她形容有不少室內的環境令人覺得「恐怖」,可是,政府規管力度仍然不足,以致病毒繼續擴散。

當談到日常出行,她語氣稍強烈道:「各種交通工具,我真的覺得不妥當。」她說的是不論巴士、地鐵,如常人潮湧湧,亦不見有特別防疫措施,對於抗疫效果,實在存疑。

「不封關(內地關口)是最大問題。」她說,現在每天都有2,000人從內地回港(即「回港易」)計劃,只須持有有效核酸檢測結果,而且返港後毋須檢疫,雖然只限於廣東省人士,但近期內地疫情再起,若然繼續這個特別安排,只會令社區出現更大的防疫漏洞。美雲認為,始終都是要封閉關口一段時間,不論是出境還是入境也好,萬一內地疫情再起變化,而港人不斷來回往返,最後只會大家都無法「清零」,使病毒循環散播。

一些兒童、青少年服務尚且可以透過智能手機、網絡等途徑延續社交活動,但對長者來說卻很有難度。(資料圖片)

香港的情況或者未如歐美般嚴重,但長者並不是一堆數字,而是一個個故事。經常與長者接觸的關顧聯成員梁文亮更感嘆,港府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對於長者及殘疾人士的支援嚴重不足,事實上,即使是生存,對他們來說也毫不容易。有關長者在疫情之間面對的困境,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於第251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1日)《疫下長者 老無所「醫」》。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 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精英思維主導 傳統經濟箝制 香港人才戰略困局

北京治港政策正從「鬥爭」轉向「改革」

「協商論」為何會寫進《基本法》? 「選舉」未必比「協商」進步

GME大戰的反思 血洗華爾街後,誰來埋單?

「快手」上市 新舊經濟在港大對碰

疫下長者 老無所「醫」

【科技.未來】新變種將成常態 新冠肺炎最終或成風土病

不育者福音兼「另類金蛋」? 美國生育產業商機龐大

回購公交機構,降低通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