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垃圾槽|11年內5意外 「殺人政策」是這樣釀成的

撰文:吳煥燊
出版:更新:

2021年1月22日,屯門山景邨景樂樓一名兼職清潔工在工作期間,疑因失足從35樓垃圾槽直墮地下垃圾房死亡;2017年12月冬至,馬鞍山錦泰苑錦邦閣一名清潔工疑失重心「倒插」入垃圾槽,送院後不治;2010年8月,大埔大元邨一名男清潔工疑失重心,由19樓垃圾槽直墮垃圾房,屍體更被運到打鼓嶺堆填區傾倒。多年來,同類慘劇並不少,但為何眼見意外頻生卻未能制止?「殺人」的,究竟是垃圾槽的設計缺陷,還是垃圾清理的政策失當?

奪命垃圾槽?

房屋署或房委會轄下公屋和居屋一般設有「直落式」垃圾槽。這類垃圾槽雖然方便清潔工透過各樓層的垃圾槽位,直接將垃圾扔落地面垃圾房,可是,一旦槽內垃圾堵塞,工人就必須探頭入槽口察看及清理,一失足便會整個人跌落槽中釀成意外。2010年8月大埔大元邨慘劇發生後,翌年死因裁判官曾於報告建議房屋署必須改善與當時同類型的垃圾槽的安全設計,將每樓層原為45cm x 45cm的垃圾槽口收窄為35cm x 25cm,以保障清潔工人的工作安全。

清潔工人職工會組織幹事梁芷茵指,當時房屋署確實有進行工程,將轄下公屋的垃圾槽用擋板收窄,但在出售公屋及居屋這些有業主立案法團的屋苑,就沒有進行相同的改善工程,而是將問題交由法團及物業管理公司自行處理。結果,2017年冬至及上月的同類慘劇偏偏發生在尚未改善垃圾槽口設計的居屋屋苑及出售公屋屋邨。雖說就算收窄或加高垃圾槽口,「直落式」垃圾槽的設計仍然令清潔工在工作時充滿風險,但房署將管理權責全推給法團的做法未免太過失職。事實上,在2017年錦泰苑的意外發生後,當局很快便將整個屋苑的垃圾槽口用鋁條收窄,並在槽口旁邊貼上安全操作指示,可見改善垃圾槽的安全設計並非一件難事;然而,同類慘劇近日再次發生,當局難道又打算只改善山景邨內的垃圾槽就罷?

上月21日山景邨景樂樓發生清潔工誤墮垃圾槽口身亡的意外,意外現場仍放有拜祭品。(資料圖片/黃偉民攝)

奪命垃圾政策!

除了改善垃圾槽的安全設計,2011年的死因裁判官報告亦建議清潔公司提供足夠安全訓練及工作工具予清潔工人,至2019年關於錦泰苑清潔工意外的死因報告,則建議職業安全健康局及勞工局向全港所有清潔員工提供清理淤塞垃圾槽的訓練,提高工人清理垃圾時的安全意識;安排訓練的承辦商應確保每位員工參與訓練,並保留完整的受訓紀錄;物業管理公司應確保每個垃圾槽口上鎖,並張貼警告告示於垃圾房門外。

可是,這些建議都未能阻止之後的意外發生。原因很簡單,多年以來,無論房屋署、管理公司還是清潔承辦商,都從未認真檢討垃圾清理政策的問題,更別說要改善工作環境。

梁芷茵表示,香港並沒有垃圾清理政策,整個垃圾清理也沒有程序可言。如何清理垃圾一直都由屋邨自己決定,情況混亂,多年來也見不到當局有任何改善。例如死因報告建議收窄槽口,當局落實有關補救措施時,一來沒有強制所有屋邨進行改善工程,二來改裝方式並不劃一,有些利用3條金屬條將槽口收窄,有些則改成新型的「抽屜式」槽口,清潔工人未必熟習相關操作。

勞工處近日巡查祥華邨各座垃圾槽,發現其中四幢樓的收細槽口工序仍需改善,故對該4幢樓宇發出停槽命令,直至修改完成為止。(資料圖片/陳蕾蕾攝)

又例如,2017冬至意外發生後,職安局曾派發單張和小冊子講解處理垃圾槽堵塞的情況。但很明顯,這是種敷衍的做法,因為當規定不屬「強制」,會安排員工培訓的承辦商數目可想而知。大多時候,新入職的清潔工都是跟著舊人邊做邊學,甚至有臨時代工的清潔工人獲准工作,而其之前並沒有任何在垃圾槽口工作的經驗。這樣的情況如何不生意外?

清潔工得不到適當的培訓已是非常離譜的事,就連工作上所需的保護物資,也沒有足夠的分配。在外判制度下,撥款一方雖說會監督外判商,或加以提醒,但外判商要承受的後果和罰則並不嚴厲,導致外判商有更多空間去剝削清潔工。例如在合約上沒有列出工作時所需的物資數量,結果清潔工往往只有一對手套和一個口罩,便要走遍幾棟大廈清理垃圾。更別說工傷或福利,清潔工都不敢爭取,害怕失去工作。

在外判制度下,清潔工得不到適當的培訓已是非常離譜的事,就連工作上所需的保護物資,也沒有足夠的分配。(資料圖片/呂諾君攝)

救命的方法

只是,上述苦況只是清潔工每日所面對的一小部分。根據勞工處的相關培訓,遇上「塞槽」要通知主管,「通槽」時亦要做足安全措施,扣上安全帶。然而現實是,垃圾槽口裝有安全帶的屋邨少之又少,而且清潔工需要在指定時間內清理垃圾,否則住戶會投訴。適逢節日,垃圾量更會增多,但清理垃圾的時間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不僅如此,有些清潔公司更會只委派一外清潔工負責整個樓層,然而政策上並沒有對此作出規管。

梁芷茵提到,工會曾多次提倡採用「推桶入升降機」的方式收集大廈垃圾,避免使用「直落式」的垃圾槽。可是,房署回覆並不積極,往往都以擔心住戶投訴為由拒絕採納建議。

當然,如何收集垃圾只是整個垃圾清理過程的其中一環,長久以來缺乏一套強而有力的垃圾清理政策才是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如何做好從源頭分類、減量到回收;如何加強公眾教育,正視垃圾處理、正視清潔工的工作;如何監管外判制、如何提供培訓、如何保障清潔工的收入與福利等等。這些都不是只靠幾張敷衍式的單張或海報就能解決,也不知特區政府還要等多少慘劇的發生,才肯踏出垃圾政策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