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背景疊加民族主義 以巴暴力的永恆輪迴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十八世紀英裔美國革命理論家潘恩(Thomas Paine)嘗言:「現代世界宗教呈現的特質,源於耶路撒冷缺了一所瘋人院。」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共同奉為聖城的耶路撒冷,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一天不被戰火包圍。

相關文章:以巴衝突雖暫息 美以關係卻動搖

以巴衝突追源溯本可歸因於宗教。在猶太教《聖經》中《創世紀》的一段經文,上帝曾與以色列人先祖亞伯拉罕立約,將巴勒斯坦一帶賜予其後裔,此為猶太人視巴勒斯坦為「應許之地」的憑證。及後,猶太人屢遭埃及、巴比倫、波斯等強鄰統治,更在公元70年反抗羅馬帝國的起義中戰敗,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被毀,猶太人亦被逐出聖城,自此展開了在海外二千多年的流散時期。

2021年5月10日,加沙地帶的武裝組織哈馬斯向以色列控制的耶路撒冷發射超過150枚火箭彈。(資料圖片/美聯社)

由猶太教伊斯蘭教 到民族主義的興起

至於仍世居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大多亦於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帝國急速擴張時開始阿拉伯化,並皈依伊斯蘭教。中世紀宗教狂熱引發的十字軍東征曾令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為聖城耶路撒冷而征戰連年,不過,自十六世紀開始,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寬容的宗教政策一直令各宗派各民族混居當地,相安無事,鮮有大規模的宗派衝突。

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思潮在歐洲大行其道,同時,古老的反猶思想復現,猶太知識份子便提倡從猶太教中尋找其民族身份,而且應建立屬於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主張猶太人復國的錫安主義思想亦得到猶太商賈鼎力支持,銀行世家羅富齊(Rothschild)更積極遊說英國政府,成功令後者在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猶太人建國。

不過,英國在應允猶太人的同時,亦因為要應付德國盟友土耳其的戰事,而慫恿中東的阿拉伯各族起兵反土自立為王。一戰結束後,英國出爾反爾,與法國私下瓜分土耳其在中東的領土。然而,經歷獨立運動的洗禮後,當地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思潮已一發不可收拾,英國在當地的殖民統治亦只是強弩之末。與此同時,歐洲的排猶風氣日盛,錫安主義者亦積極移居中東,繼而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嚴重衝突,更各自組織民兵互相械鬥。不過,二戰中600萬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受不人道對待而喪生,令各國輿論對猶太人復國的同情達至頂峰。1948年,英軍撤出巴勒斯坦時,聯合國將當地分為兩國,然而,阿拉伯人卻不肯承認以色列,又不滿巴人有逾三分之二人口,卻僅得少於一半的國土,認為方案不公。

二戰中600萬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受不人道對待而喪生,令各國輿論對猶太人復國的同情達至頂峰。(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雙方的民族主義情感皆甚為熾熱,而且出於古老宗教中的上帝感召,以巴打從一開始已難以避免要成為冤家。再加上巴人得到了阿拉伯兄弟的支持,從以色列宣布建國一刻,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五國便揮軍圍攻,以色列卻如有神助般擊退聯軍,進佔大量巴人領土,迫使約700萬巴人流亡鄰國,成為難民。被以軍征服或流亡異地的巴勒斯坦人,卻漸漸受到阿拉伯世界的漠視,甚至被視為負累。

與此同時,在以色列政府及錫安主義者支持下,猶太人紛紛遷入昔日巴人的領土聚居,雙方摩擦與日俱增。1978年,埃及總統薩德特在美國總統卡特穿針引線下,與以色列總理比金簽訂《大衛營協議》,原本是以阿關係緩解的契機,最後卻以薩德特遇刺身亡告終,自此,以巴雙方亦曾重回談判桌。然而,激進派與右翼卻用盡一切手法破壞談判。多件以來,以巴雙方強硬派領袖每每利用雙方的暴力衝突,鼓動民族主義情緒及吸引外國關注,以爭取短期政治籌碼,漸漸形成怪圈。詳細分析,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刊登於第266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24日)《宗教背景疊加民族主義 以巴暴力的永恆輪迴》。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即將面臨嚴格規管 加密貨幣狂潮到頭了嗎?

五天假期拖足十年 政府懶理基層處境

台灣疫情「新常態」: 重新學習如何防疫

體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非精英」運動不值得推廣嗎?

對照內地「房住不炒」 香港深陷「房炒不住」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