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報獨家精選|「民主峰會」的包裝之下 美國真正目的是什麼?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三十年前的12月,蘇聯解體,可謂民主發展的分水嶺。三十年後的這個月,美國召開民主峰會,可以說是又一個分水嶺。

2021年12月,全球百餘個政府官員和各跨國、民間組織代表在美國總統的組織下齊聚網絡論壇,憂慮「人權被侵犯」者有之,高喊「民主危機」。最後,在拜登「希望」與「協作」的呼聲中,這場規模之大數十年未見的「民主峰會」隨之作結。

然而,當與會者都難以感到振奮之時,場外的全球觀察人士,就更是不留顏面地以一篇篇評論表示不屑及諷刺。《時代》雜誌點評其「虛偽至極」(Height of Hypocrisy),《外交事務》預料其「可能適得其反」,Politico稱「民主有難,而拜登的論壇於事無補」,《金融時報》編輯部稱「美國需要在民主問題上以身作則」……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95期《香港01》電子周報的系列報道:

美國民主峰會或成為歷史分水嶺

「全過程民主」劍指美國 中共發起意識形態反攻

民主峰會:幌子之下的警示與契機

2021年12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拜登在華盛頓白宮為民主峰會開幕式發表講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右)在一旁觀看。(AP)

回歸法援初心 反思制度改革

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普遍採用的一種司法救濟制度,《聯合國關於在刑事司法系統中獲得法律援助機會的原則和準則》中指出,「法律援助是以法治為依據的公平、人道和高效的刑事司法系統的一個基本要件。」它對實現社會公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法援制度發展的過程,也昭示了香港法治的發展進程。

對受助人來說,法援是免費或低價的法律服務,而只有完善的法治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來支撐,法援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應運而生。然而,法律援助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出現了關於法律服務是否被濫用的爭論。

按此閱讀全文。

香港法援制度已有五十年歷史。圖為特首林鄭月娥參加法援署五十周年巡迴展覽暨開幕典禮。(余俊亮攝)

投票率高低爭拗「錯重點」

立法會選舉下周日(12月19日)舉行,港府高官連日高調宣傳,港鐵、專營巴士、電車等破天荒提供免費乘車,部份公共圖書館甚至暫停開放方便市民投票,外界視之為政府「谷票」手段。

作為改制後的首場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高低成為一大關注點,原因可能包括傳統民主派不參選、選舉競爭不及以往激烈等,近月不少資深建制人士均預測投票率可能低於三成,彷彿這場選舉最大看頭就是投票率,但這無疑是忽略了「完善選舉制度」的重點是提升治理效能,選舉過後,如何達致良政善治才是關鍵。

按此閱讀全文。

立法會選舉換屆選舉將於12月19日舉行,政府宣傳鋪天蓋地。(路透社)

兩岸和平的願景還能維持多久?

受疫情影響,由國台辦和福建政府主辦的海峽論壇從9月一路延到12月。在海峽論壇開始之前,台灣陸委會表明態度:海峽論壇是中共主辦的大型對台統戰平台,「歷年來藉由活動拉攏及分化台灣,宣傳對台統戰成果」。這令今年的海峽論壇籠罩着濃厚的政治陰霾。

這並非台灣政府第一次對大陸的海峽論壇發出嚴肅警告。2020年,台灣政府同樣祭出警示,呼籲民眾及民間團體不要輕易參加,甚至表示政府已經完成「國安法」修法,民眾別輕易觸法。

按此閱讀全文。

海峽論壇與會者都希望盡量不要談政治,以免被誤解。(中新社)

政府應該開始為社會福利負上責任

社會福利署上周三(12月8日)去信各間受資助社會服務機構,表示將於下個財政年度實施《財政預算案》公布的節流計劃。局方指,過去一年,由於受疫情打擊,造成經濟下行,因此要通過節流去加強公共財政紀律,而政府投放於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由2017-18年度的653億元,大幅上升62%至2021-22年度的1,057億元預算,成為了公共開支中最龐大的政策範疇,佔整體公共開支約兩成。

除了不能避免的項目,包括綜援及長生津等,社署轄下接受整筆撥款或傳統撥款資助模式的非政府社福機構,在2022/23年度可取得的經常開支撥款將減少1%。削減1%的撥款看似影響不大,但為什麼業界前線的反對聲音卻呼聲四起?

按此閱讀全文。

政府應正視社福界的訴求,並承擔更多責任。(李澤彤攝)

敬請留意2021年12月13日出版的第295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