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RT 光影藝術祭】從《時光之旅》到《生命樹》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泰倫斯·馬力克在2016年拍攝的長片《時光之旅》,鉅細無遺地刻畫了宇宙誕生到滅亡的過程。以宇宙來說故事,泰倫斯·馬力克是能手。早在2011年拍攝的電影《生命樹》,他已經藉著宇宙誕生來描寫神的恩典 ,嘗試在以詩意的畫面推進觀眾對恩典的感受。此片後來獲得康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生命樹》故事的核心圍繞老奧布萊恩家,尤其是老奧布萊恩(畢比特飾)以及他的長子對上帝恩典的領受。故事之初,老奧布萊恩家喪幼子,這讓他們質疑神的恩典是否眷顧自己家庭。一開始奧布萊恩太太就要求觀眾選擇「自然之路」,還是「恩典之路」:選擇「自然之路」的人先取悅自己,也希望別人取悅他;選擇「恩典之路」的人願意承擔遭輕視、遺忘、嫌棄,也願意容忍侮辱與傷害。老奧布萊恩沉溺於自己想要的結果:他想要財富,也對世間存有敵意,認為兒子要自強才能保衛自己。這種偏執使他勞役他人去成就自己想要的結果。

 

長子回憶父親從「自然之路」過渡到「恩典之路」,從嚴父到慈父的變化。故事以第三身的角度說明了,「自然之路」的利己傾向對身邊人的逼迫,長子因父親嚴苛管教而產生強烈的反叛情緒。他們當時都選擇了「自然之路」,因此他們都無法領受得到神的帶領與恩典,感受祂創造的世間的美好。後來老奧布萊恩生意失敗,反而讓他重新感受到,即使他所有擁有的物質都失去,仍然有身邊人的陪伴,還有神的恩典在旁。

 

嚴父老奧布萊恩(畢比特飾)經常在用餐時質問、管教他的兒子。(《生命樹》截圖)

《生命樹》嘗試只以蒙太奇講故事。故事中對白較其他描寫家庭衝突的電影少得多。取而代之的是三組不同焦點的蒙太奇:宇宙的成住壞空(象徵著神的奇妙創造),自然環境的轉變(象徵人的視點所能見到神的恩典),以及老奧布萊恩對自己兩子的嚴苛教育的片段。三組影像敘事互相切換。這影像的鋪排嘗試說明:即使老奧布萊恩選了「自然之路」,神的恩典常在身旁,只要他放下我執,必然可以發現到神那遍地的恩典。

 

以宇宙創世、宏大時空營造出來「崇高感」(Sublime)可謂《生命樹》的主要美學感受。雖然在思想史的角度而言這再現不算新穎,但泰倫斯·馬力克仍把這執行得頗為出色。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崇高感」涉及人類對「無限」的感受。「崇高感」常涉及數量或力量上的無限大。最為人熟悉的藝術作品要數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的油畫作品《霧海上的旅人》。《霧海上的旅人》透過背向觀眾的男人觀看霧海,讓我們感受到壯闊。宇宙與自然的龐雜宏大且無可理解常為「神」的創造對我們的顯現。大部分有關「神」的描繪或感受通常都帶有這種「崇高感」的營造。

 

康德對「崇高感」的描述,也有助我們去理解《生命樹》的主題——恩典。神給予人恩典。然而他的恩典本身並非以人為中心,而是以所有創造物為中心。康德在談「崇高感」時提及神的無限性。祂的無限性則會讓人感受到生命力受到威脅,壓逼人的想像力。換而言之,恩典之路本質並非圍繞著一己的生命而出現,祂並非存在為取悅人。「崇高感」、自然與神一早就是西方美學傳統中常有的組合。

 

這套電影比較適宜對信仰有基本認識的觀眾去看,否則容易覺得其內容陳義過高。《生命樹》是西方美學觀與宗教觀的參考電影,然而觀眾比較難以理解那理所當然地領受恩典的展開。當然沒有信仰的觀眾也可以欣賞他那些讓人沉迷的宇宙詩篇,就以上而言,還是瑕不掩瑜的。

 

餘下場次:時光之旅(MOViE MOViE: Life is Art) - 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