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精華】唐佩賢:中國行為藝術三十年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行為藝術的產生主要是挑戰傳統藝術,在固有的藝術形式、類別中找突破。其反收藏、反體制、反博物館體制的特性,由行為藝術家以非實物作品的表達方式體現出來。行為藝術家以自身身體為創作媒介,這種觀念一開始不太為大眾及其他藝術家所接受。但隨著觀念藝術的產生,達達主義之後藝術家開始反思藝術的固有形態,而70年代正值觀念藝術盛行時期,行為藝術彰顯的先鋒性和實驗性逐漸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模式。

 

中國行為藝術發展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歷經三十多年,一直處於邊緣狀態。這種非主流的藝術類型不斷受到來自社會、政府、輿論,甚至藝術界自身的打壓和排擠。但這一切並沒有影響行為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相反行為藝術近幾年在國內漸漸獲得關注,並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探討。行為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及生態構成也隨著時間的推延變化著。通過研究梳理中國的行為藝術發展,可將這三十多年分為三個階段及十大重要節點。這十大節點某種程度上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從中我們得以看到行為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脈絡。

 

講者

唐佩賢 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其博士論文研究方向為中國行為藝術發展史,其中概括了自1979-2010年間中國行為藝術的重要作品。唐佩賢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COPAR行為藝術研究中心創辦人,策展人,致力於研究中國及西方的行為藝術發展;並一直與國內及國際級的知名藝術家合作,曾在香港、澳門、北京、上海等地參與及策劃多個大型現場藝術節。

嘉賓

吳方洲 澳門行為藝術創作人。 MIPAF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創辦人。現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負責展覽策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