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未待風吹已自落的人心之花|朱珏瑾

撰文:朱珏瑾
出版:更新:

心間有言而不語,猶腹悶氣郁,故信筆漫書,聊以自慰。此不過隨手丟棄之物,亦不必示人。——《徒然草》第十九段

 

信手而書,本「不必示人」的「狂言」,大多被作者兼好法師貼在了墻壁上或是寫在經卷抄本的背面。兼好離世後,歌人今川了俊把幾百條散落的文字搜集起來,集結為了一本《徒然草》。徒然二字取自首段的「つれづれ」,即百無聊賴之意。

 

百無聊賴,終日於硯前枯坐,心中諸事紛繁,遂信手而書,其中或有常理難度、不可名狀事,目為狂言可也。——《徒然草》第一段

 

這樣吉光片羽式的隨筆感悟,讓我想起中國晚明到清初出現的三部奇書《菜根譚》、《小窗幽記》和《幽夢影》。算下來,《徒然草》的成書要早得多,差不多是在日本鐮倉末與南北朝初之間。雖然比晚明早了三百多年,在社會環境上,其實大家面對著的是一樣黑暗動蕩的日子。兼好出生的時候,日本剛經歷過兩次對抗忽必烈蒙古軍入侵的大戰——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戰爭的消耗令民生凋敝,也幾乎摧毀了幕府統治的根基。兼好曾經追隨過後宇多上皇,也算生於貴族之家。到1324年上皇駕崩時,宮廷內部,後醍醐天皇一心只想推翻衰落的鐮倉幕府;出到宮廷外,又是民不聊生的頹敗景象。兼好可以說是在這種對鬥爭極度厭倦的情況下離開宮廷,選擇了出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擊圖片了解《菜根譚》、《小窗幽記》和《幽夢影》更多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看中國晚明時期,情況也很相似。文人們曾經都以追求正統仕途為大任,可惜現實令他們屢屢受挫,到最後不是退出廟堂還鄉去,就是覓別處隱遁。不過今日看來,正是有這些不如意,有這些放棄和隱退,才讓文學上多了如此大膽縱意、不拘一格,不再以取悅他人為目的的奇異書寫。

 

1331年,日本爆發元弘之亂,鐮倉幕府滅亡,從此進入南(大覺寺統)、北(持明院統)兩系天皇各自對立的南北朝時代。兼好過去追隨的後宇多上皇一支,後來屬於南朝大覺寺統派。直至兼好離世,南北兩朝的戰爭都沒有停過,他的後半生更是見證了南朝由盛轉衰的過程。看得出來兼好是位沒有真正開悟的行腳僧,他的文字既探究修行、佛理,又不乏俗世道理,還常常流露出對往昔美好歲月的懷念之情——「萬事萬物,总以古時令人欣羨,現世均粗淺不值一提」。出世和入世的掙扎在寫作《徒然草》時想來還未從他心間消除,所以我們讀到的是一個矛盾糾結,也很真實的人。

 

《徒然草》在審美上基本承繼了《枕草子》的情趣美學。一切都以趣(面白ろけれ)為中心。書寫發乎內心之趣,因此絲毫沒有沉重感。而那些門前的松,清晨的雪,僅存殘貌的薄絹…雖然美短暫易逝,但當傳統物哀的幽思,遇見了一雙帶著無常觀的眼睛時,哀亦成了趣。最後連憂愁本身,也變為審美的一部分,成了值得欣賞的美事。

 

《徒然草》的內容實在繁雜。修行事,鬼怪事,男女事,居家事,四季行旅事,公卿間的舊事,花下月下之事,通通都有,也毫不避諱。有極風雅的如「飲酒捨杯底酒不飲,留些許殘酒於杯底,乃為滌清酒杯與口唇相觸處」;極富生活氣的「家居物品,以古風、小巧、耗費少、品質上乘为要」;也有許多精妙的意象,比如寫人生無常消逝,換做他人會怎麼寫呢?也許會說人生如夢,如朝露,如浮雲,如落日。可是兼好這麼寫——

 

「人生便如雪佛,自下逐漸消融」

 

喔,春日陽光下堆雪佛,真是「徒然」之極。

 

還有些內容今日看來,仍十分應景。比方說朋友交往吧,「故友久別重逢,立時推心置腹,盡述己事,易招對方不快」,口中永遠只會談論自己的人不招人厭惡嗎?

 

「世人相會時,必然言語甚多,無片刻静默。若聞其事,多屬無益之談。諸如世間之謠傳、他人之是非等,於己於人皆是得少失多」,想想看一堆朋友歡聚時,是否總是如此,離不開八卦是非?

 

「某時眼前所言所見,竟恍惚有似曾相識之感,似乎此前早已經歷。具體何時雖不能確記,但定然有過其事。此種感覺,想必亦非吾獨具」看到此處真想對他說,法師,這感覺許多人都有,的確非汝獨具呀。

 

最有趣的還是他寫酒。他說人醉酒的模樣令人望之生厭,種種醜態不堪入目。酒真是個壞東西,使人失智慧、善根如火燒、增惡破諸戒、墮落地獄。所以佛也說「持酒器予人飲者,五百世無手!」可接著又筆鋒一轉,「酒虽討嫌,亦有難舍之時」。於是只好大方承認,冬日於斗室中,支爐煮食,與密友相對而坐,無拘無束痛飲美酒,才是人生快事。很矛盾,很好玩兒。

 

徒然草絵巻

當然,也不總是興致盎然的。《徒然草》裡有不少對人世無常的慨歎。試看第二十六段——

 

「人心之花,未待風吹已自落」

 

我猜也許兼好讀過王維的詩,才會有此感慨。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

紛紛開且落。

——王維 《辛夷塢》

 

王維的《辛夷塢》有一種很自在的,不為外界左右的清靜覺性。兼好的「花」卻在說一個人變幻無常的內心。我們很容易從中聽出那透著淡淡哀愁的歎息聲。人心總是不長久的,遺忘之苦,很多時候更甚過死別之傷。但他另外也寫道——

 

「若愛宕山野之露永不消、鳥部山之煙恒不散,人生在世,得能長存久住,則生有何歡?正因變幻無常、命運難測,方顯人生百味無窮」

 

有時我們走了很遠的路,遇見種種歡苦,在失望與希望中被淚水洗滌,到最後也不過是為了能明白,這樣簡單而豁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