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節2018】驀然回首,港漫還有生存空間嗎?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撰文:智經研究中心

轉載自|智經研究中心

風靡一時的《風雲》結局篇原畫展,於動漫基地舉行。

佔據本地漫畫銷量榜首多年的《風雲》,結局終於面世,其結局篇的原畫展,亦剛於「動漫基地」開幕。它的曲終人散,難免令人思考本地漫畫的輝煌時代,是否一去不返?

 

談論本地漫畫的發展,先要釐清談論的是甚麼種類的漫畫,因為不同類型的漫畫,讀者群可以完全不同。本地漫畫大致可分為「港漫」(香港漫畫)及「獨立漫畫」兩種。「港漫」指的是平常能於書報攤上買到的薄裝漫畫,約A4紙大小、36頁圖文,其製作分工仔細、流水作業,《風雲》是當中的典型例子。與書報攤共生的港漫,是過去本地漫畫產業的主流。獨立漫畫則屬個體戶創作,由漫畫家自行負責故事編寫及繪畫步驟,有時甚至兼任出版及發行。獨立漫畫較為重視個人題材的表達,有別於以技擊題材為主的港漫。

 

五十年港漫興衰

許冠文《財叔:凶屋疑雲》,1958年 (圖片來源:中文大學圖書館)

港漫之始,呈現方式以連環圖為主,一頁一圖,主題多為民間傳說、演義等,主要外銷南洋。1950年代《財叔》漫畫出現,開啟了本地市場銷路。

 

《財叔》的出現,亦帶領了香港漫畫從連環圖轉型至港漫,並奠下產業其後數十年發展的基礎。其奠下的基礎有二。首先,其題材設定不再限於民間演義、傳說等題材,改為描寫抗戰故事,以英雄主義的主題吸引讀者,而其沿用的薄裝設計,更形成現時港漫的裝訂規格。其次,《財叔》一改以往漫畫在街頭租書檔出租的營運模式,轉而發行至書報攤寄賣,大大增加漫畫的銷售點及接觸的讀者群。《財叔》的成功,引來其他競爭者仿效,開啟了港式漫畫的新局面。

上官小寶《李小龍》

1970年代,港漫在單行本的基礎上發展出「漫畫報」及「漫畫雜誌」等連載形式,如報刊般定期出版,吸納了不少有志投身的青年加入,當中的黃玉郎及上官小寶更帶起港漫的「功夫熱」,成為此後港漫題材的主流,創造港漫20多年的黃金期。1980年代黃玉郎的漫畫集團成為行業龍頭,在「大一統」的局面下,港漫製作制度化,分工作業,故事、主角、背景、衣飾均由不同助理負責,以管理漫畫質素,並減少脫稿,方便培養讀者定期購買的習慣。其後集團更涉足傳媒行業,於1986年上市,再加上其他競爭對手湧現,行業十分蓬勃,港漫的發展到達巔峰。1985年,港漫讀者群達50萬人,是年輕人的主要娛樂之一。

 

1990年代中後,港漫發展江河日下,網上盜版、電子漫畫、其他娛樂如電子遊戲等,被指打擊了港漫銷路。近年網絡社交平台興起,平板電腦、手機等閱讀媒介普及,更令港漫走向邊緣化。漫畫商透過推出膠製兵器促銷,一度令港漫迴光返照。但過於重視周邊商品的發展,卻令小本經營的漫畫公司難以維持。另一方面,分工制度過於仔細,也造成從業員無法接受全面訓練的反效果,致使新一代港漫人才的培訓停滯不前。近年港漫銷量持續下跌,動作漫畫由過往賣近30萬份,跌至一般只有5,000份,每年出版的漫畫,大概只有十套。

獨立漫畫踏出舞台

 

另一邊廂,獨立漫畫雖不如港漫般普及,近年卻漸成本地漫畫的一大勢力。與港漫於書報攤上獨立銷售不同,較早期的獨立漫畫家發表創作的渠道,主要為不同報章、雜誌等刊物上的專欄,其餘則靠自己製作單行本,再於書店寄賣。獨立漫畫涉獵的題材甚廣,政治、兒童、生活文化,不一而足,畫風亦相當多元化。

 

依附刊物以及獨資出版,多少令獨立漫畫的銷量難與在報攤發售的港漫匹敵。但情況自2006年改變。這次獨立漫畫亦有了港漫當年的契機,只是這個機會不在報攤,而在書局。

 

小克《維港巨星》系列

2006年,兼營出版和零售的三聯書店開拓新的出版路線,推出以本地獨立漫畫為主的《土製漫畫》系列。龐大的連鎖書店網絡,為一眾獨立漫畫家如小克、智海、楊學德的作品,擴闊了讀者層面。讀者的反應亦令三聯投下信心一票,多部作品初印已有一萬冊,在本地出版界可謂鳳毛麟角。書店有系統地出版獨立漫畫,亦為本土漫畫帶來生氣。

另闢新徑尋突破

 

互聯網的興起,被認為是港漫衰落的原因,卻同時為不少新晉獨立漫畫家提供練習機會及發表平台。漫畫家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作品,累積人氣,再推出單行本應市,成為漫畫界的新運作模式。於社交媒體發表作品的漫畫家白水,便連續兩年於書展推出結集售賣。社交媒體凝聚讀者的能力,連向來在報章發表作品的獨立漫畫家,例如草日,亦投入經營平台。

 

借助社交媒體,獨立漫畫迅速回應當下社會氣氛,是吸引讀者注意的另一原因。以政治漫畫為例,不時以中港融合作為創作題材的《爵爵港不停》、《溫水劇場》等,便在社交媒體上瘋傳。其中《爵爵港不停》的facebook專頁,有近28萬個追隨者,其作者近日出版以佔領運動為題的作品,亦屬話題之作。

 

爵爵港不停的台港比較系列

2002年描繪舊日藍田的《錦繡藍田》,則令一系列回應保育、發展,乃至生活方式的漫畫,受到更多注視,及後的《上下禾輋》和近期的《土製香港》等,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獨立漫畫的藝文方向,探討個人、社會、世界等主題,如《偽科學鑑證》系列的漫畫作品,也逐漸走進普羅讀者視線。

港漫重新上路

獨立漫畫興起,港漫亦未有故步自封,屢屢探索新題材,發行了三期的《脫北者》,揉合了歷險及政治元素,成功引起迴響。另一備受談論的作品《九龍城寨》,於港漫原有的格鬥套路上,結合本土及懷舊元素,配以韓式畫風及廣東話對白,令讀者耳目一新。作品去年5月於日本奪獎,更帶起了一股港漫小熱潮。

 

港漫的發表方式,亦有變化,部分會發行至書店,並一改薄裝傳統,以精裝示人。改編自暢銷小說的《武道狂之詩》,以及打入日本市場的《火鳳燎原》,都是港漫精裝殺入書局的例子。另外,近年不少漫畫雜誌重刊、推出,也同時尋求在新媒體的生存空間,如《漫道週刊》便架設了網上平台。

市場局限 路仍漫漫

獨立漫畫利用社交網絡及閱讀生態的改變乘勢而起,進入大眾目光;港漫自強,在題材及發表渠道上作出改革,迎合當下口味。然而兩者無法在銷量上承繼當年的漫畫王朝,卻是不爭事實。縱使越來越受歡迎,獨立漫畫仍未能為漫畫家帶來相稱的收入。漫畫家智海曾表示單靠版稅不能生活,需要另外兼職。另外,獨立漫畫的創作彈性即使較大,卻難如港漫般流水作業,要發展成自給自足的產業,有其先天局限。

 

至於港漫,流失了的讀者在其他娛樂興起下一去不返,雖有產業運作經驗,但繼續以過往的方式運作,實難以生存。精裝發行無疑可擴大讀者群,惟其成本不低,難以大量製作;漫畫在書店流轉,亦比在報攤慢,利潤難言豐厚。

 

本地市場不振,開拓本土以外的市場,也許更為實際。近年三聯書店已將旗下的獨立漫畫於內地出版,港漫也積極透過網上平台開拓內地市場。其他的本地作品,部分亦已行銷歐洲。

 

從港漫興衰及獨立漫畫崛起的過程,不難看出本土漫畫數十年來在題材及發行上不斷突破,自租書檔到報攤,再到書店;自報紙、雜誌到社交媒體。在不斷適應的過程中,體現香港的精神面貌。如何在未來繼續轉型,在緬懷逝去的漫畫黃金時代之同時,是更重要的問題。

原題、原文網址|上下求索:本地漫畫何去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