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萊︰閉起雙眼,世界就不存在了?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曾經有人給出一個非常不符合人類常識的命題,這個人在自己的著作《人類知識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中說:天上是星辰,地下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體,在人心以外都無獨立的存在;它們的存在就在於為人心所知覺、所認識,因此它們如果不真的為我所知覺,不真的存在於我心中或其他被造心靈的心中,則它們便完全不能存在,否則就是存在於一種悠久神靈的心中。

柏克萊《人類知識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備受爭議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這個人就是繼約翰・洛克(John Locke)以後著名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柏克萊上面那段表述,就是在西方哲學史上頗為著名的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柏克萊認為當我們說有某個東西存在時,不外乎是說它或它們被我們所感知。例如我說這個垃圾桶之所以存在,意思無非是我看見它、摸到它。當我轉身離去,當我還說那個垃圾桶存在時,我的意思其實是,我如果還在剛才在個位置,我可以看到和摸到它,又或者說這個垃圾桶為其他人所感知。如果我說這個垃圾桶是紅色的、是臭的,這其實是說我看見了它或嗅到了它而已。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夠絕對地離開思想而存在,那是根本不能設想的。即使人們能設想出不被感知卻仍然存在的東西,人們實際上仍然是在感知那個東西。

可能有人會反駁道,當我轉身離去時,同時假設那時候根本沒有任何人在感知我的朋友,難道就表示我的朋友消失了嗎﹖如果我突然轉過頭來,望向我的朋友,難道表示我的朋友又重新獲得存在了嗎﹖而且,當我在早上起來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辨法選擇不看見從窗外射進來的陽光,似乎外在世界的存在根本不以我們的意志轉移。難道柏克萊的命題破產了嗎﹖柏克萊認為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柏克萊表示就算沒有人在感知事物,一定有別的意志或精神來產生它們,這個「別的意志或精神」,柏克萊認為是上帝。

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愛爾蘭的哲學家約翰・托蘭德(John Toland)在1720年發表了《基督教並不神秘》(Christianity not Mysterious)一書,認為自然界的物質具有能動性,自然自身能夠運動和發展,並不需要上帝的大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柏克萊在托蘭德的思想中,察覺出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唯物主義無疑是無神論的生長土壤。為了維護宗教信仰,柏克萊便展開了對唯物主義的攻擊,企圖以意識消解物質,一旦人們了解到物質的存在無非是被精神所感知,歸根究底只是精神的產物,則唯物主義定必會跨台,而建基於其上的無神論思想亦隨之而倒下。

柏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題,歷來遭到不少哲學家的批評,抨擊之聲可謂不絕於耳。即便到了二十世紀,人們也能夠看到英國哲學家摩爾,以至法國哲學家沙特,都在各自的著作當中和柏克萊正面交鋒。人們普遍指責柏克萊並沒有區分開對象和對對象的意識,柏克萊之所以得出這個結怪誕的結論,只因為他把兩者混為一談。

【無睡意哲學】柏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從愛爾蘭主教到美國大學開拓者

柏克萊於1685的今天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附近的一個小鎮。15歲時進入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學習哲學、數學和邏輯學,後來更成為了學院的特別研究員。1721年,柏克萊獲神學博士學位。1724年,柏克萊被任命為德里地區的教長,更於1734年,成為了愛爾蘭科克郡克洛因鎮的主教。

除了在哲學史上的貢獻以外,柏克萊對教育亦有一定的貢獻。他曾經計劃建立一個新學院,專門教導在新大陸、即當時的北美大陸上的歐洲、非洲和美洲土著的後代。柏克萊決定好校址後,多方奔走,希望人們能夠資助學院建設的計劃。當時的確有不少人願意支持這個計劃,甚至英國國會也同意撥款。正當柏克萊帶上自己的妻子,準備踏上新大陸實現自己的教育的抱負。不過他發現事情並不是想像中順利,因為各方所承諾的資金,遲遲未到手,使得整個計劃以流產告終。現在我們都知道,美國加州有一個柏克萊市,以及市內著名的美國學府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簡稱 UC Berkeley),都以柏克萊的名字來命名。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校園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