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心靈只是舞台 - EP31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實然與應然

 

休謨認為道德出於人的情感而非理性。因此,休謨的看法跟傳統的道德理性主義思想大相逕庭。傳統的道德理性主義認為人們認識了人或世界是如何,然後就知道人應該做什麼。休謨沒有否定理性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但他認為理性只負責判斷和推理,為人類找出真理。在休謨看來,理性所發現的真理是冷漠的、不能引起任何欲望和反應。凡是可理解、明證、或然或真實的東西,通通只能獲得我們冷靜的知性同意,滿足我們的探究好奇心時便終止。

 

事實上,這裡涉及實然與應然的區別,即「我們是什麼」與「我們應該如何」的分別。休謨在他的《人性論》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注意到其他作者是按照推理方式,由「人/世界是什麼」或開始一步步進行道德及倫理的討論,例如作者推論出上帝存在及證明世界存在甚麼法則,但突然之間作者就由原本命題之間的「是與不是」躍進到「應該與不應該」的行動問題,休謨指出這種跳躍往往是不知不覺,因此難以被發現。

 

其實休謨的意思是理性只能告訴我們事情是如此和不是如此,而不能因此推論出我們應該要如此行動。因為在他看來,實然與應然之間存在一個難以被克服的鴻溝,由實然推論不出應然。例如過去的倫理學會說:「人是理性生物,按理性去做就是行善」。但是,「人是什麼」不能推論到「人應如何」。倫理是個關於應然的問題,而不是關於實然問題。

 

休謨認為只有情感才能把我們導向美德,而不是理性。一個行為被認為是善,不是因為被理性發現,其實是這個行為曾經激起我們的傾慕之情,一個行為被認為是惡,是因為我們內心對這個行為產生厭惡之情。

 

心靈只是一個舞台

 

休謨的懷疑主義還反映在他對於人格的哲學探討。在休謨以前,洛克認為人格具有同一性,正因如此,所以人類的認識和道德判準才得以成立。柏克萊雖然否定物質實體的存在,但沒有否定心靈實體,反而認為心靈實體才是真正的存在。休謨則否認存在任何實體。休謨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印象,但關於自我、人格的觀念沒有相對應的印象。如果說我們說自我、人格存在的話,我們就必須知覺到這些東西是完全不變和恆久常存在,但我們對自我的經驗並不是恆久不變的,反而多種多樣,例如恐懼、快樂和憤怒等等。

 

休謨由此認為自我只是眾多知覺的集合體,遠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自我、人格觀念。我們對自己的知覺都是眾多不斷流轉變化的心理狀態,這些心理狀態在時間上相繼接續,一個心理狀態出現後,很快又消失,下個心理狀態又接著出現,不斷循環。休謨把心靈比喻為一個舞台,各種知覺不斷來回表演,來回穿過,悠然而逝。但我們為甚麼總是覺得自我、人格確實存在?休謨指出這些東西之所以被發明出來,只是為了掩蓋實際變化而已。大概在休謨看來,人們需要人格、自我這些觀念只是為了方便日常生活。

 

休謨與康德

 

休謨的懷疑主義對傳統理性主義一直堅持的概念發起強而有力的衝突,休謨質疑了因果關係、歸納法、人格和實體等傳統哲學認為自明的概念,極大衝擊了人們建構科學的信心。遠在歐洲大陸東部的普魯士地區(Prussia),當時有一名學者研習了休謨的哲學後,便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過來。這個學者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經過休謨的懷疑論的衝擊,康德一方面要重新建立人類知覺的大廈,另一方面亦要限制人類知識的領域,為道德和宗教信仰留下空間。於是乎,西方哲學發展便進入了一個新的興盛時期,德國哲學家們一個接一個登上思想的舞台。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