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法蘭克福學派 質問與批判自啟蒙運動的西方思想史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讀批判理論的人不能不讀法蘭克福學派,而讀法蘭克福學派的人不能不讀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他於1903年9月11日出生,在一生的努力下,他開創了批判流行文化的先河。

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在諸多理論中,其中一個最中心的論點就是認為流行文化荼毒大眾,令大家屈服於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下。例如流行文化為求大量生產而導致產品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就好像廣東歌中的情歌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人不會滿足於與他人一樣。所以流行曲中都會有很多「選擇」,就如四大天王那時候,跳舞、唱歌、演戲、美男,任君選擇。但阿多諾就認為這不是真正的選擇,這些都是「虛假的個人化」(pseudo-individualism),抑或說,流行文化創造了許多「虛假需要」(false needs)。這些「選擇」使得大眾不是做真正的選擇,而是在 A、B、C 餐中挑一個而已。

論虛假需要——馬庫色:在發達工業社會之下,我們都成了單向度的人

所以阿多諾曾經講過:「今時今日,藝術的任務就是帶混亂到秩序當中。」只有擾亂既有的秩序,人才有可能解放自我。當然,後來也有不少論者對「流行文化荼毒眾生」這論調提出反對,認為不可低估受眾的反抗能力,也不能把大眾完全看成只懂接受,不懂反思的群體。但無論如何,阿多諾也造就了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個高峰,而當代哲人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就延續了此學派,成為現今的領頭人。

哈伯馬斯:主張溝通理性的「大辯論者」,公共領域的消亡與重生

法蘭克福學派話事人

批判理論的鼻祖「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指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IfS)的學人。代表人物除了阿多諾,還有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等,他們的思想體系可謂之百花齊放,呈現大相逕庭又互為輝映的「星叢」(constellation)思想體系。

有別於蘇維埃官定的「列寧—史太林」版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被歸類為「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它批判(且繼承)新康德主義者韋伯(Max Weber)的社會學方式,亦對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社會科學觀作了如此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是一套由實證經驗導向,或以純粹的理論科學,進而提出要檢視科學範式(paradigm)背後不斷地、辯證地穿透發展的途徑。

韋伯:理解社會行動 - EP50

每位思想家的思想體系都呼應著時代歷史及人生體驗。法蘭克福學派的學人也不免於此。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隨即美國與蘇聯兩大勢力的對抗在歐陸展開,形成冷戰時代的分庭抗體。戰後美國推動的歐洲復甦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亦稱為馬歇爾計劃 The Marshall Plan),歐洲大陸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在等待重建復甦。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年,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合著出版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問世,質問和批判歐陸自啟蒙運動開始的思想史,奠定了批判理論在當代歐陸思想體系的重要性。所謂批判,並非只是負面表述的批評,全面重新分析判斷當前的社會現象。雖「批判」(Kritik; critique)一詞早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就已經為哲學的專有名詞,但法蘭克福學派承襲德國觀念論與法國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傳統,將「批判」理論與歐陸傳統思想體系斷裂開來。

【無睡意哲學】中的法蘭克福學派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