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狄亞克:法國的 John Locke;比他本人更激進的經驗主義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後天成才的哲學家

1714年9月30日,哲學家孔狄亞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在法國南部一個貴族家庭出生。他天生弱視,體格羸弱,所以幼年時學習遇到頗大困難,直到十二歲才能閱讀書籍,家人更一度認為此子智力發展應該有限。但青年時期才開始的學習生涯,並沒有阻礙他後來對哲學的省思。

盧梭:法國啟蒙運動那個軟弱、古怪、言行不一致的浪蕩子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的孔狄亞克在巴黎的沙龍結識了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狄德羅(Dennis Diderot)及其啟蒙派的友人,於是也一同參與寫作宏大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孔狄亞克的重要哲學著作包括《人類知識起源論》(An Essay on the Origin of Human Knowledge)與《感覺論》(Treatise on Sensations)。

孔狄亞克《感覺論》1754年初版

比洛克更激進的經驗主義

或許是因為艱苦的幼年學習經驗,後來孔狄亞克一生思索的問題,就是經驗在我們的認知發展過程中擔當甚麽角色?孔狄亞克深受約翰・洛克(John Locke)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影響,但他提出了一種更基礎、更激進的經驗主義——他稱之為「感覺主義」(sensationism)。孔狄亞克主張人最初只有感覺(sensation)一種能力,人類心智的其他能力與知識,諸如判斷、反思、欲望與激情等等,他認為都只是感覺自身的不同變化。到底孔狄亞克何以將感覺置於最基礎的位置呢?

洛克:心靈是一塊白板 - EP27

作為經驗主義者,洛克拒絕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者的天賦觀念或知識(innate ideas/knowledge),拒絕人先於經驗就有先天的觀念或知識,而主張著名的「心靈是一塊白板(Tabula Rasa,意為 blank slate)」。洛克認為人唯有透過經驗外在世界的事物,我們才能獲得知識和理念。洛克雖主張我們沒有先天的概念內容,而只有基本的認識能力與架構,他至少承認人類具有從經驗之中學習的知性能力。孔狄亞克固然順著洛克,批評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理性主義者的哲學體系建基於抽象原則與不當假設,他甚至比洛克更前進一步,認為人類沒有天賦能力(innate abilities)。

埃蒂耶納・孔狄亞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Wikimedia Commons)

由此,孔狄亞克在更徹底的意義上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無所有的白板,先天並不具備任何認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ies)與動力。孔狄亞克進而建立出一套複雜的感知理論(theory of perception),就我們的每個感官如何獲取外在世界的訊息給出了詳細的描述,並認為唯有經由外界事物影響我們的心靈實體,我們才漸漸學懂諸種心靈的認識能力,包括如何集中注意力、進行回憶與想像。孔氏認為甚至學習這些能力的欲望與意志本身,都是從經驗中建立起來的。亦因為此,孔狄亞克的理論被視為近代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雛形。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