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邦:世界最知名歷史學家與「斯大林主義者」之間的一生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要數英國當代最著名的馬克思派學者,大概是地理學系的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文學系的泰勒・伊格頓(Terry Eagleton),與已去世的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

作為終生的共產黨員,霍布斯邦的政治取向一向為人注目,但這似乎並未減損他著作的影響力。憑其通暢易讀的行文與幽默的筆調,對於想要扼要地了解近兩、三個世紀歷史的讀者來說,霍布斯邦的書一直被視為上佳的讀本;即使是沒有特別左翼傾向的好學者,亦會讀霍布斯邦的書。由此,霍布斯邦被評為英語世界最有名的歷史學家,亦是世界上以歷史學為志業最有名的學者之一。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資料圖片)

短促而充滿極端的二十世紀

以學術標準來說,霍布斯邦的專長是十九世紀史,他亦為「漫長的十九世紀」(the long 19th century)寫出了三部曲──《革命的年代》((The Age of Revolution: Europe, 1789-1848)、《資本的年代》(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帝國的年代》(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以雙元革命的暴發(即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帝國主義的擴張定義了三個年期。

《極端的年代 1914-1991》The Age of Extremes: The Short Twentieth Century, 1914–1991(麥田)

然而霍布斯邦稱自己身為幾乎活過整個二十世紀的人,這段時間就不只作為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亦是他個人的親身體驗。1994年的作品《極端的年代》(The Age of Extremes)加上副題「短促的二十世紀,1914-1991」(The Short Twentieth Century, 1914–1991),這說法於歷史學界大概無人不曉。準確一些來說,「短促的二十世紀」指的是一戰爆發的1914至蘇聯解體的1991年。在霍布斯邦眼中,這個世紀是由兩次大戰與冷戰所定義。

「短促的二十世紀」被汪暉借用為自己著作的名字:《短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十世紀是被血洗的年代,霍布斯邦特別稱兩戰之間的年頭(1914至1945)為「大災難的年代」(The Age of Catastrophe),當中出現了人類歷史前所未見的慘況:戰爭的殘酷不僅在於參戰國家與人數規模,亦在於它是人類首次會大規模讓非戰爭人員的平民死傷的戰爭。

所謂的「極端」,指的是二十世紀有著人類最大的希望,但亦同時摧毁了理想;任何對經濟與政治的樂觀期望幾乎每次都落空,就如大蕭條前1928年的美國,當時仍然對經濟充滿冀盼。「極端」亦是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以意識形態主導的政治。國家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已經宣告於二十世紀失敗,可是市場資本主義乍看獲得最終勝利,因它永遠無法理解與處理經濟衰退,在自由放任與凱恩斯政策之間搖擺,而新自由主義那富有國家會帶起貧窮國家的信念亦未能實現──因此霍布斯邦視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亦是一種失敗的路線。

在可以跟《極端的年代》對讀的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Interesting Times)中,霍布斯邦對於二十世紀給了四個形容詞:荒謬、諷刺、超現實和詭異。

Radiohead 主音 Thom Yorke 稱《極端的年代》是樂隊專輯《OK Computer》的創作靈感之一( Parlophone)

終生的馬克思主義者

霍布斯邦自認是終生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共產黨員,於共產勢力從未佔優勢的英國政治與學術環境,霍布斯邦這信念讓他受到情報局監視、受到學院排擠,亦受到論敵抨擊。在《極端的年代》與《趣味橫生的時光》中,霍布斯邦回頭來看,馬克思的世界革命願景已宣告失敗。即使如此,霍布斯邦並不像其他曾經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共產黨員轉向保守派。

在青少年時期做過一些大抵上無用的實踐之後,霍布斯邦認識到自己天生不是領導者,甚至並不適合當行動派的革命分子。他以歷史學的方式來支持馬克思的志業,他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理論家,但他每每都以馬克思主義的眼光,來評斷二十世紀與廿一世紀初發生的種種事情。

《趣味橫生的時光》(Interesting Times)(左岸文化)

憑著霍布斯邦自身的影響力,他的確向英國以外「輸出」了革命理念。例如他可以說是印度馬克思主義的啟蒙人物,他對於黑幫與土匪等法外之徒的研究,曾經被印度的馬派認真看待,思考能否成為缺乏工人階級的印度成為革命主體;可是隨著後殖民理論與意識的興起,霍布斯邦開始被較年輕的學者斥為過分歐洲中心主義,而逐漸淡出了他們的理論視野。

霍布斯邦受得最多的批評,是被指對蘇聯作偏頗評價──對一位歷史學家來說,這不是輕微的罪名。當中最具爭議的是霍布斯邦對斯大林(Joseph Stalin)的評價,他曾多次表示:若果斯大林政權下成千上萬的人命能促成一個真正的共產社會,那麼這種犧牲就是值得的;霍布斯邦亦表示「很不幸,蘇聯並非世界革命的開始」。霍布斯邦因而被英國的右翼分子評為斯大林主義者(Stalinist),甚至被譏諷他為「斯大林的啦啦隊」。

十月革命的震盪與陰影

2012年10月1日,霍布斯邦於倫敦與世長辭。縱受千夫所指,但他始終帶著他「十月革命的夢」,至死不休。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