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蒂:知識就恍如是一種日常對話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今天是已故美國哲學家理察・羅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的生辰紀念。羅蒂對分析哲學與哲學史皆抱濃烈興趣,一生致力批判地重新審視哲學史中的形上學傾向,同時亦是促成當代歐陸與分析哲學兩大陣營對話的重要旗手。

理察・羅蒂(Richard Rorty)(Steve Pyke)

「哲學與自然之鏡」 VS 形上學

存在是什麼?真的有真理嗎?這一直是本體論和知識論的核心問題,這種追求絕對真理的形式,象徵了西方的哲學傳統。在羅蒂眼中,西方哲學如柏拉圖的觀念論笛卡兒的第一哲學原理康德的先驗哲學,都是將人類心靈視為映照外面世界的鏡子,而人就需要發現鏡中的本質。羅蒂稱以上體系為「鏡式哲學」,但他認為世界正被所謂的「鏡子」支配,阻礙了我們思考與詮釋真理。

在羅蒂的作品《哲學與自然之鏡》(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中,他反對人盲從心靈的形式,認為人不應再追求本質為上、將哲學視為最高知識的哲學取向與形式。所以羅蒂雄心壯志地講述當代哲學中最難迴避的難題,他又十分欣賞如維根斯坦、海德格後期的哲學主張,羅蒂認為他們和自己一樣,都是極力排斥形上學的。

羅蒂《哲學與自然之鏡》(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生活實踐中的語言與隱喻

羅蒂認為我們不可能有一套客觀的真理作為保證,以評核諸種不同的真理標準。然而羅蒂並非否定真理本身的懷疑論者,為了開脫相對主義與反理性的罪名,他就必須建立一套對知識與真理的新詮釋,而他的答案是:人類認識的進步,體現於我們所選擇的「隱喻」,知識就恍如是一種日常對話。他認為如蘇格拉底詰問式與對話式的哲學,本身就能作為自身的知識。羅蒂認為語言相連著人類社會的演變,並表達出了人類社會的不定性。某程度上,羅蒂可以說是將哲學放置在非哲學的模式上,他希望直接在人的生活當中尋找哲學的意義。他認為真理並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絕對真理,而更像是一種實用為中心的倫理學。

延伸閱讀——

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水火不容,一爭高下,還是分久必合?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