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耶爾:「形而上學的」陳述並非全假,而是非真亦非假、無意義的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今天是分析哲學家艾耶爾(A. J. Ayer, 1910-1989)的生日。這位早穎的天才是一位經驗主義者,少年時就以強烈的熱枕想要說服同學轉向無神論。二戰時艾耶爾當過英國秘密情報局(MI6)特工;他亦熱愛踢踏舞,曾想過當一位舞者而不當職業哲學家。不過,他自覺不夠天份而放棄這理想,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他的哲學事業好了。

維也納學派的英國代表

艾耶爾早年受大衛・休謨(David Hume)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2)影響甚深(雖然艾耶爾後來大力反對維根斯坦的私人語言論)。二十年代他受邀到訪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圈子,縱使他當時的德語並不很靈光,但他仍然成為了這個新興學派的英國代表。艾耶爾年僅26歲即出版了《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1936),幫助邏輯實證論於英語世界傳播,此書亦成為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Alianza Editorial Sa)

三種陳述句與檢證原則

艾耶爾在《語言、真理與邏輯》中指出「檢證原則」(verification principle)是哲學的唯一基礎原則。首先我們可以區分三種陳述句(statement):

(1)綜合(synthetic)或經驗(empirical)陳述句:這種陳述肯定或否定現實世界的事情(例如「太陽總是在東邊升起」),它包含經驗命題(proposition),這些命題的對確性(validity)建基於它在經驗上是可能被驗證的,亦因此它才是具意義的陳述。

若一個陳述無法被驗證,那就只有兩種其他情況:

(2)分析(analytic)陳述句:即同義反覆(tautology,例如「王老五是個單身漢」),它以不同文字或符號在重複同一陳述的意義,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為真;

(3)若一句陳述句在經驗上不可能驗證的,也非分析的,那它就是「形而上學的」(“metaphysical”,例如「上帝存在」)。

根據檢證原則,艾耶爾認為「形而上學的」陳述並非全假,而是非真亦非假,是無意義的(meaningless),因此應該被排除在哲學討論之外。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Penguin Books)

反形而上學的哲學

艾耶爾的哲學觀建基在檢證原則,他認為哲學命題都是分析的,而哲學的任務就是去釐清經驗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從這種哲學觀出發,艾耶爾指不只是形而上學,甚至哲學傳統中的神學與美學,都只給出無法在經驗上檢證真假的無意義表述,因此並不可以稱為哲學。基於艾耶爾的這種強硬立場,他猛烈評擊當時歐陸傳統的哲學巨人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指他的著作都是無法檢證的陳述。在艾耶爾眼中,這種全無意義與用處的哲學實屬現代思想的不幸,而海德格就是當中最糟糕的例子。

海德格:為什麼要有東西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

艾耶爾的哲學立場非常強硬,但他在晚年卻否定了自己的早期思想。在八十年代他說「邏輯實證論已經死去很久了。我不認為《語言、真理與邏輯》所述的有多少是真的⋯⋯它充滿錯誤。」然而在另一場合,他雖說邏輯實證論「差不多全錯」,但亦補充了一句:「在精神上它是對的」。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