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幹:社會學三大奠基者之一與他的《自殺論》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一般認為社會學有三大奠基人:韋伯、馬克思,還有我們今天要談的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1917年的今天,他因身心俱疲,不勝負荷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59歲。

無睡意哲學課——社會學三大家:涂爾幹、韋伯、馬克思

涂爾幹是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他的四部巨著基本上已經講述了他畢生的思想:《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的規則》、《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無睡意哲學課集中討論過社會分工、宗教的社會起源等理論,這天我們就介紹一下他的生平,以及再補充一下他的自殺論。

涂爾幹在1858年出生於法國埃皮納勒,家族信奉猶太教,然而他青年時期放棄這傳統,認為宗教只是起源於社會的產物。21歲時,他進入了法國哲學家的搖籃——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與他同級的有生命哲學奠基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涂爾幹本人對於以科學方法研究社會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當時法國並無相關的專門學科,他只得修習哲學,並於1882年畢業。五年後,他終於受聘於波爾多大學,教授當時法國尚未承認的社會學。

柏格森:「創化論」生命哲學與綿延的連續時間

《自殺論》

1897年,涂爾幹發表了《自殺論》,在無睡意哲學課中提過,涂爾幹將自殺行為重點區分成三個類型——利己型、利他型、失範型。在著手研究自殺的原因時,他收集歐洲各國的自殺數據。他不認同自殺的人單純只因為生活貧窮與精神衰弱——更不是缺乏生涯規劃——因為在繁榮的地帶、科技倡明的城市,人依然會自殺。涂爾幹發現自殺的人與社會整合的強弱之間有連帶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越薄弱,就越容易自殺。

涂爾幹發表了《自殺論》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Free Press)

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指人類為了個人利益自殺。甚麼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死,人死了還有利益可言嗎?涂爾幹指這是在社會整合程度過弱時所產生的現象,這種情況下人會感到被孤立、疏遠,例如自我意識較強而感到疏遠的人,像藝術家,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可能是厭世的人,認為生命只屬於自己,與他人無關,便會自殺。極端情況有教徒,選擇自殺以回歸天國等。

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發生在一個整合程度過強的社會,對於團體的責任感極強,不惜自我犧牲。如自殺式襲擊、犧牲小隊的軍人等,也可以是宗教衍生的殉道行為。日本武士道中因謝罪的切腹,也是一種利他型的自殺,讓社會或他所處的團隊能免卻因自殺之人所引起的羞恥。

小林正樹導演《切腹》劇照(1962年)

失範型自殺(Anomic Suicide)通常發生在社會劇變(不論好壞)之時,當個人欲望無法實現有效協調時,就會自殺。這意思是人喪失了固有的社會地位或日常生活,再也無法理性地解決問題,選擇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解決一切。香港政府有廣告指:死並不能解決問題,指的就是這種自殺模式。當年金融風暴、金融海嘯襲擊香港時所產生的自殺潮,就是指人失去了固有的經濟地位,從資產階級一躍變成負資產,而選擇一死了之。

而在自殺論一書中,涂爾幹並未詳細論述最後一種自殺原因,因此通常只把他的自殺觀點看成三種。而這種自殺原因是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意思是在一個壓迫的社會裡,人們因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的規範,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善自己的生命時,就像被宿命壓倒一般,結束自己的生命。

香港教育制度下學生課業壓力極為沉重,近年青少年自殺數字亦有上升趨勢,這現象或可對應涂爾幹的宿命型自殺

涂爾幹的晚年

出版《自殺論》後的五年(1902),涂爾幹如願以償地擔任了巴黎大學教育部主席,而社會學在當時的影響力也水漲船高了。然而九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培育的第一代學生許多都死於西線戰場,連他的獨子也不幸死去。同時,由於他猶太人的身份,他在國內也被宣傳戰的輿論攻勢壓倒。終於他身心崩潰,1917年他突發中風,並於當年今日因精力衰竭而離開了世界。

延伸閱讀——涂爾幹:宗教的社會起源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