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如果說我是個講故事的人,是因為我首先是一個聆聽者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英國藝術評論家、作家及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得主約翰・伯格(John Berger)2017年的今天於巴黎市郊的寓所逝世,享年90歲。

伯格的電視節目及著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對視覺藝術的思考,改變了一代人觀看藝術的方式。他在其中尖銳地揭露了藝術背後的西方意識形態問題,比如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白日夢等等。四十多年後,這些在當時激起不休爭論的觀點如今已成為這一領域中的常識,這本書也成為許多大學藝術與視覺文化課程的必讀書籍。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Penguin Books)

伯格亦在書中對觀看與言語——人類接觸周圍世界最基本的兩種方式——作出了深刻的思考:「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位置。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然而言語永遠無法改變我們被世界圍繞這個事實。所見的事物與所知的事物之間總是存在不確定的關係。」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這樣形容伯格,「自勞倫斯(D.H. Lawrence)以來,再無人像伯格這般關注感覺世界,並賦予它良心的緊迫性。」

桑塔格:攝影具有侵略性 它或明或暗地操縱了人們對於現實的感知

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

雖然伯格是畫家出生,但他的興趣並不局限於藝術評論。他關心移民工人的福祉,在1975年發表了《第七人:歐洲農業季節工人》(A Seventh Man: Migrant Workers in Europe)。他也關心動物在人類世界中的處境,在1980年發表的《關於觀看》(About Looking)中他寫道:「假定動物是作為肉食、皮毛或者犄角而第一次進入人類的想像,這是把十九世紀的人的態度投射在遠古人身上。在人類最初的想像中,動物是信使和希望。」

伯格《第七人:歐洲農業季節工人》(A Seventh Man: Migrant Workers in Europe)

伯格終其一生都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同時是資本主義的猛烈批判者。他憑藉小說《G》獲得英國小說最高榮譽「布克獎」,但是,他卻在獲獎致辭中點名批評布克獎贊助商壓榨黑人以牟取暴利。伯格更將獎金的一半贈予美國發展到英國的黑人人權組織黑豹黨,另一半則用於籌備一本關於歐洲的移民工人的書。在一個採訪中,伯格這樣解釋自己對勞動者的關注,「我們常常忘記人類的處境與勞動之間的關係,這一關係在我看來非常重要。十六歲的時候,我去參觀德比郡(Derbyshire)的一個煤礦,坐在採煤場一整天,只是看著礦工們在勞作。這一經歷對我影響深遠。我對他們懷有無比的尊敬,這種尊敬無關儀式感,而是與他們身處的危險相關。」大概也是處於對勞動的尊敬,他在1970年代搬到法國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村莊居住,在山中身體力行地勞作,與動物相伴。

伯格《G》(Bloomsbury)

2016年,伯格慶祝了他的90歲生日,他出版了文集《風景》(Landscapes)和《虛構症》(Confabulations),也收到許多來自文化界的致敬:由眾多作家和學者為伯格慶生所寫的文章彙編《一瓶野花》(A Jar of Wild Flowers: 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John Berger),以及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昆西四季:約翰.伯格的四幅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他在片中這樣描述自己,「如果說我是個講故事的人,那是因為我首先是一個聆聽者。在我看來,講故事的人就像一個傳遞者,一個在邊境走私違禁物品的人。」

《一瓶野花》(A Jar of Wild Flowers: 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John Berger)(Zed Books)

與班雅明並肩

關注藝術品被肢解、庸俗化,對藝術品被資本主義馴服,繼而納入為整個商品經濟的其中一環提出激烈批判,人們很容易察覺伯格的《觀看之道》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擁有共同的哲學旨趣。班雅明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靈光(aura)。班雅明看到,在商品經濟下,沒有什麼東西能逃脫商品化的命運。他認為商品化的最簡單表述就是︰大量複製。事實上,物品的大量複雜本身並不是壞事,物品可以在不斷複製中,降低自身的交換價值,使人們能夠負擔。不過若商品化的的利劍指向藝術品,情況就不同了。

班雅明:藝術品的靈光與歷史的天使

班雅明認為每件藝術品擁有一種品質,他名之為「靈光」,意思是藝術品擁有一種即時即地的獨一無二性。這種獨特的品質像是一個高掛在藝術品頭上的天使光環。如果藝術品被大量複製,它的神秘感,即靈光無可避免會消逝殆盡。除此之外,藝術品擁有靈光,還因為它和人們常保持一定距離,人們因此有幻想的距離。不幸的是,商品經濟通過複製,把無數多個複製版本帶到人們面前,大大縮短了人們和藝術品的幻想距離。當藝術品變成一件隨手可觸的消費品時,它變得和普通的東西無疑,換言之,藝術品被庸俗化了。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