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工作,絕望(Désespoir) - 番外 #01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一個人要對人類的存在懷有多深刻的絕望,才能夠說出「生孩子是一種罪惡」和「精子是罪惡的純粹形式」這樣的話?今天保羅為我們介紹的,就是這位「站在絕望的巔峰」的哲學家蕭沆(Emil Cioran)。

 

蕭沆於1911年生於羅馬尼亞,1995年死於巴黎,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度過,以羅馬尼亞文和法文寫作。他的作品以極端的悲觀主義與懷疑主義著稱,從這一系列的書名中我們足以窺見一斑:《解體概要》(A Short History of Decay)、《誕生之不便》(The Trouble with Being Born)、《在絕望之巔》(On the Heights of Despair)、《惡質造物主》(The New Gods)等等。

 

《在絕望之巔》是蕭沆的處女作,寫作這本書時他才22歲。在這個我們通常認為涉世未深的年紀,他的筆下汩汩流出的卻是濃得化不開的黑暗思緒:死亡、孤獨、疾病、痛苦、地獄、虛無、失敗、懷疑、瘋狂和荒謬——這些折磨著他的靈魂的情感也成為了他一生書寫的永恆主題。他寫道:

 

「我不知道為甚麼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工作,為甚麼我們必須擁有朋友和憧憬,希望和夢想。退回到一個遙遠的小角落,與所有的噪音和糾紛隔絕,難道不是更好嗎?如此我們便可以放棄文化和野心;我們將失去一切、收穫虛無;說到底,我們又能指望從這個世界上得到甚麼呢?」

 

也許,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悲觀與他在黑暗中寫作有關——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症。「我失去了睡眠,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悲哀。我整夜地在街上漫步,就像幽靈。我後來所有的寫作都是在那些無眠的夜裡完成的。」長達七年的失眠經歷也賦予他超越常人的清醒,因為失眠者在懸置的黑夜中不得不對存在、對自我的虛構進行最徹底和最暴力的質疑。在他的解構之下,日常生活的舒適與和諧只是膚淺的假象,唯有痛苦——「火山般噴發的血液,無法治癒的傷口,停不下來的眼淚」——才是存在之真實。

 

那麼,這樣一個絕望、虛無的人為何沒有選擇自殺,而是活到了84歲的高齡?寫作正是他的救贖。他曾說,「一本書即是一次延遲的自殺」。某種意義上,通過思考自殺,他才得以避免自殺。正是因為知道自己總是擁有自殺的自由,他才能繼續忍耐存在固有的種種折磨。

 

蕭沆的文字也許是瘋狂的、危險的,甚至你可以說他是有毒的。但它也具有某種治癒價值。在這個時代,享樂主義的超我(superego)強迫我們感到快樂,或至少表現得快樂,如果不能夠快樂便感到罪疚。而蕭沆告訴我們,承認孤獨並不羞恥,擁抱痛苦是一種清醒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