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2000億」呢? 中美貿易聯合聲明為何措辭隱晦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此次中美貿易談判大有峰會路轉之姿,兩國達成頗多共識,然而最引發各界注意的,是雙方在聯合聲明中隱晦的措辭,沒有提及任何具體數額。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中美貿易談判中舉足輕重,曾多次代表北京與美方就貿易問題展開磋商。(路透社)

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前兩日訪美,就中美貿易分歧進行談判。兩日的會議後,中美雙方19日發表了聯合聲明,當中提到,「同意採取措施減少兩國貿易逆差」、「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等。

劉鶴在當日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也表示,此次訪問「積極、務實、富有建設性和成果」,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中美將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

兩國達成頗多共識,中美貿易談判大有漸入佳境的感覺。然而最引發各界注意的,是此次聯合聲明隱晦的措辭,雙方沒有提到任何具體數額。此前美國媒體盛傳的「中國承諾將在2020年之前縮減2000億美中貿易逆差」的說法,一如預料地沒有出現。

在美國每年出口中國的貨品中,以農產品等食物為最大宗,美國每年有超過六成出口大豆賣給中國。(視覺中國)

原因自然顯而易見,現如今中國自美國進口的年度貿易總額約為1550億美元(2017年水平),平添2000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僅中國不可能做這種承諾,美國自己也無法提供這樣規模的商品服務以供出口。

需知,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結構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多是農場品和原材料等大宗貨物;美國不少尖端高科技產品,皆未向中國開放。在中美談判的過程中,中方一直主張「對華開放高科技產品出口是縮小巨額中美貿易順差的有效方式」,然而美方卻一直出於商貿以外的戰略顧忌,未與開放。

這也就造成了最根本的問題,特朗普政府想縮小美中貿易逆差的目標,與不少美國鷹派對中國的長期戰略顧慮相互矛盾——雖然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能夠有效縮小美中貿易逆差,但是這也會幫助中國推進美國鷹派最為顧忌的「中國製造2025」。這是美方需要解決的內部問題。

中國推「中國製造2025」計劃,重視完善高科技產業的生產鏈,而是次大開「汽車業」中門,對「中國製造」是否有利?(路透社)

值得留意的是,劉鶴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中美雙方將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這既可以推動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的需要,也有利於美方削減貿易赤字,是雙贏的選擇。」其中「能源、農產品」是一直就有的,「金融」方面也符合美方的一貫訴求和中國近幾個月以來的金融改革開放趨勢,反倒是「醫療、高科技」這兩個領域頗為特殊。

這是否意味著「重視貿易赤字」的特朗普政府已經作出決定,面對中國「願意買更多」的善意,決定「開放更多」?

如今,對華強硬日趨成為美國的政治正確和朝野共識。回顧歷史,當一個國家迅速發展並挑戰一哥地位時,既有大國做出類似反應並不令人意外。即使本輪貿易衝突過後,中美仍可能擦出其他火花。妄圖通過一兩次談判便解決貿易爭端,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尤其是當兩國經貿聯繫早已變得錯綜複雜的時候。

不過照這次談判的情況看來,雙方已經取得重要共識,也即以溫和的方式進行接下來的磋商。中國未來的態度不會有大的改變,北京尋求自身的產業升級和外部穩定環境,而美國究竟要在已見緩和的氣氛下談下去,還是重拾鷹派路線,就看特朗普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