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訪華 北京權威學者:美國為中德發展關係創造契機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周四(24日)起訪華兩日,預料會就一系列共同關心的議題,特別是伊朗核協議和貿易,與中國領導人進行磋商。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接受《香港01》訪問時稱,美國退出核協議,以及中美貿易糾紛緩和所帶來的「擠出效應」,都對歐洲產生負面影響,而這卻為中德發展關係創造契機。

2015年締結的伊朗核協議是多邊合作範例,早前卻遭特朗普踐踏,這無疑為當年有份參與談判的歐盟上了寶貴一課:

第一,在歐洲看來,歷經10年談判達成的核協議反映多邊外交的成功,美國退出傷害了這一成果以及歐洲的形象;第二,歐洲近兩年在伊朗的投資和發展很快,美國的制裁不可避免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歐洲經濟復蘇;第三,在很大程度上,歐洲認為核協議是近兩年中東相對穩定的基石,協議被撕毀可能導致新一輪中東衝突,或加劇難民危機和恐襲威脅。

德國總理默克爾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第11次訪問中國。(路透社)

中德共同維護伊朗核協議

默克爾深知,單憑歐洲根本不足以平衡美國壓力,她必須在國際社會尋求更多志同道合者,而在維護伊朗核協議上,中德(歐)顯然具有合作基礎──北京早已就協議去留表明立場,認為這是多邊主義重要成果,對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促進中東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貿易亦是默克爾今次訪華的主要議題。隨著中美貿易糾紛降溫,一般相信特朗普可能把矛頭指向歐洲,屆時勢必對歐洲,尤其是對作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的德國帶來很大衝擊。

在伊朗核協議和貿易問題上,默克爾(左)和特朗普(右)立場差天共地。(美聯社)

支持全球貿易 中德站在同一陣線

對歐洲來說, 最值得憂慮的莫過於「擠出效應」──中國答應擴大從美國進口後,有可能削弱原屬歐盟的市場份額。不過,縱使中德(歐)之間存在競爭關係,但基於雙方都支持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崔洪建認為雙方其實站在同一陣線,只是目前仍未結成實質性同盟,「這一次沒有結成同盟,並不等於下一次不會結成。」

崔洪建承認,近幾年中德關係稍顯平淡,主要原因在於德國政府忙於內政。現在新政府上台,默克爾繼續執政,如何保持中德關係的連續性,再續中德關係的後勁十分重要。而特朗普在處理伊核和貿易方面的手法,卻恰恰為中德發展關係創造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