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大選:選得出新總理 選不出新秩序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巴基斯坦將於本月25日(星期三)進行新一屆大選。對社會深陷對立的巴基斯坦而言,今次選舉非但難以彌補裂痕,反而可能引致新的衝突。

7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城鎮本努發生炸彈襲擊,4人死亡;

7月10日,白沙瓦的競選大會遭遇炸彈,13人死亡;

7月13日,俾路支省同遭厄運,135人在襲擊中喪生,其中包括一名國會議員候選人。

巴基斯坦將於本月25日(星期三)進行新一屆大選。由伊姆蘭-罕(Imran Khan)領導的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PTI)已獲得軍方支持,也在民調中領先,預料將取得大選勝利。然而,安全秩序依然混亂、軍方公然干政、家族及寡頭主導政局情況不改,諸多陰霾仍籠罩在這個國家上空。對社會深陷對立的巴基斯坦而言,今次選舉非但難以彌補裂痕,反而可能引致新的衝突。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執政黨領袖,前總理謝里夫(Nawaz Sharif)13日從英國倫敦返回巴基斯坦,為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助選,以求抗衡伊姆蘭。然而,謝里夫一落地便遭警方逮捕,前來接機的百餘名執政黨支持者也一同被抓。堂堂執政黨領袖,緣何遭到此番對待?

伊姆蘭汗在1971年至1992年是職業板球手,曾贏得1992年世界盃。1996年他創辦正義運動黨,投身國會選舉。(路透社)

槍桿子裡出政權

事實上,伊姆蘭-罕早就獲軍方欽點。今年5月,當地權威報紙《黎明報》刊登前總理謝里夫的專訪,質疑為何容許武裝組織跨境印度殺害當地人,隨後報紙在主要城市均被勒令下市。不少電視台亦接到軍方指令,要求宣傳伊姆蘭-罕,並報導謝里夫及人民黨候選人布托的負面消息。當時,謝里夫所在的穆斯林联盟依然是名義上的執政黨。

與其說軍方認可伊姆蘭,不如說他們對前總理謝里夫「世仇難消」。儘管在巴基斯坦體制中,總理理論上主管國家大小事務;但如同昭和時期的日本,軍隊把握國防和外交大權,更不受政府約束。1999年,時任總理的謝里夫曾試圖建立由文官和軍人共同參與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增加政府在國防事務中的話語權。結果,謝里夫隨即被時任參謀總長的穆沙拉夫發動政變罷黜,後者領導的軍政府更統治巴國十年之久。

2013年,謝里夫重獲人民授權當選首相,卻又因外交及國防政策同軍方磨擦:同境內塔利班和談的想法,不被軍方認可。他主張和印度關係正常化,但軍方卻堅持強硬路線:利用非正規武裝,騷擾克什米爾印軍,以求對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讓步。去年5月,謝里夫獲邀出席印度總理莫迪就職典禮,兩人在新德里的「世紀一握」為世人振奮,也成為壓垮謝里夫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軍方支持下,巴基斯坦最高法院指控謝里夫涉及財務問題,頒令撤銷其總理資格,「另類政變」再次上演。

巴基斯坦大選:前總理謝里夫雖然因貪污罪成淪為階下囚,但部分民眾認為軍方在背後從中作梗,表示仍會投票予所屬的穆斯林聯盟。(Getty Images)

民主轉型願景成泡影

謝里夫就任首相時,不少人樂觀的認為:巴基斯坦完成首次民主政黨輪替,終將完成民主轉型;未曾想,這樣的願景頃刻間化為泡影。事實上,今次大選三黨領袖分別代表了該國轉型之路上的三座大山:軍方、貪污及寡頭政治。

當下民望最高的伊姆蘭-罕並不全然是軍方的傀儡,他年輕時曾是巴基斯坦板球隊隊長,早已累計名望。而他相對清白的背景,配合主打的反貪污政綱,一方面旨在影射謝里夫,一方面也符合巴國民眾期待。然而,軍方既能「祝福」上台,亦能將其拉下馬。如今巴基斯坦面臨塔利班和印度的雙重威脅,疏解政治壓力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但在軍方把持國安戰略的背景下,伊姆蘭罕也難有作為。

被裁定貪污罪成的巴基斯坦前總理謝里夫及女兒馬里亞姆7月13日在拉合爾機場被捕。(視覺中國)

至於謝里夫,儘管其下台存在軍方因素,但都難否認他「身有屎」的事實。謝里夫的家人涉入「巴拿馬文件」風波,而他女兒向最高法院提交的一份虛假文件,更做實後者對謝里夫的指控;至於在民調中包尾的扎爾達里·布托(Bilawal Bhutto)代表的人民黨則一直像是布托家族的「家族企業」從創黨領袖阿里·布托,到前總理貝布托,再到如今的「政治新星」扎爾達里,血脈不曾斷絕。

相比鄰國印度,巴基斯坦數十年來一直處於政治混亂中。受此波及,經濟情勢亦不樂觀:1990年,巴國人均GDP尚高過印度三成;如今反弱後三成,且差距持續擴大,甚至將被孟加拉國超越。軍方也該意識到:任由政局混亂,空耗國力,同印度分庭抗禮只會是場秋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