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機再升溫 美國極限施壓作繭自縛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近兩個月以來不斷升溫的伊朗緊張局面周一(17日)再趨緊張:伊朗原子能組織宣布加速生產濃縮鈾,將於下周四(27日)超越「伊朗核協議」所限的300公斤存量;隨後,美國國防部也宣布將派遣1,000名美軍進駐區內,以阻止伊朗的「敵意行為」。
自美國去年5月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以來,美方就以制裁、增加駐軍等各種操作不斷向伊朗逐步施展「緊箍咒」,試圖以極限施壓的方式迫使伊朗重新訂約。
特朗普政府的這種極限施壓已算是司空見慣,然而此等策略對美國而言只是一場風險極高的賭博。

除了增加濃縮鈾存量之外,伊朗亦將於7月7日提煉純度可或高達20%的濃縮鈾,超過核協議規定的3.67%,逐步趨近純度超過90%的武器級濃縮鈾。

伊朗原子能組織發言人卡邁勒萬迪(Behrouz Kamalvandi)就將此逐步違背核協議的施壓矛頭指向歐盟,指曾承諾會積極維持核協議對伊經濟利益的歐盟國家「沒有履行其工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又批評它們「只會說好話,卻沒有做好事」。

一架美軍直升機降落在進駐波斯灣地區的林肯號航空母艦上。(路透社)

雖然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德國政府發言人賽貝特(Steffen Seibert)、歐盟外交政策主管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都表示希望並鼓勵伊朗繼續遵守協議,不過由英法德三國共同建立、用以繞過美元交易制裁的「支援貿易兌匯工具」(INSTEX)卻遲遲尚未落實。

不過,伊朗也非全面放棄核協議。卡邁勒萬迪就指出,如果歐盟國家決定要履行承諾的話,還有時間可以拯救核協議。同時,他也表示,雖然伊朗將局部違反協議,卻會繼續讓聯合國人員檢查其核設施。

其實,伊朗至少在美國退出核協議的處理上,已算是有理有節。

經濟打擊 重於往昔

美國至今已退出核協議超過一年,逐步制裁伊朗已使後者經濟也大受打擊。伊朗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跌3.9%,而國際貨幣基金(IMF)更估算其國內生產總值本年將再度下跌6%。同時,其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年升幅接近40%,超過2012年後國際社會重新制裁伊朗之時,創超過20年新高。

其石油出口由美國退出核協議前的超過每日250萬桶,跌至本年4月的每日僅超過100萬桶,與核協議簽訂前的情況相約。不過,此時美國還對包括日本、印度等國在內的8個國家或地區提供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有關豁免在5月初取消後,伊朗石油出口應聲下跌至每日40萬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伊期間,與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會面。(路透社)

如果伊朗經濟只是重回核協議前的狀況,伊朗也許會繼續在協議框架中苦撐下去,然而今日的美國制裁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在4月中就指定控制伊朗各行各業的伊朗革命衛隊(IRGC)為恐怖組織,使對伊貿易風險大大增加;而在6月初美國更對伊朗年收入達110億美元的石油化工產品出口實施制裁。

美國軍事施壓 重力急增

同時,美國地緣政治和軍事上,也非常進取的向制裁施壓:5月5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宣布「林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將開進波斯灣地區;5月10日,美國宣布將一組愛國者導彈移入中東地區;5月12日阿聯酋東部海域有4艘商船遇襲、14日沙特一主要油管遭到攻擊,美國及其區內盟友將矛頭指向伊朗;5月24日,特朗普宣布將增兵1,500進駐中東地區防範伊朗,並藉緊急狀態令向伊朗死敵沙特出售總值70億美元的武器。

6月13日,兩艘運油輪在海運石油關鍵航道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對開遇襲後,以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為首的美國外交機器更罕有地在不足一周之內兩度公開影片和圖像為證,稱襲擊「確定無疑」(unmistakably)是伊朗所為。

美國最近公布的彩色圖片,圖中似有一群人正在除去船身未爆的水雷。(路透社)

雖然除了以色列、沙特等伊朗區內死敵之外,不少傳統美國盟友也未取貿然下定論——德國要求更多證據,而其中一艘受襲運油輪的日本營運商更指船員稱船隻受「飛行物」攻擊,與美方證據中的「水雷」似有出入——然而美國此等指控之積極,似乎真有再進一步加重軍事施壓之意。

在歐盟遲遲未能保證伊朗的經濟利益、國內經濟狀況每下愈況,以及美國及其區內盟友收緊地緣政治和軍事施壓的背景下,伊朗以局部違反核協議條文作為升級回應,只能說是無可口非,甚至是無可奈何之舉。

美國的極限施壓,無疑使伊朗處於下風,不過最終卻可能只是作繭自縛。

只懂硬 不懂軟?

首先,美方除了蓬佩奧「我們不願有戰爭」與特朗普「願意談」等表態之外,美國根本沒有給予伊朗任何重啟談判的下台階。

上周運油輪遇襲起火的情況。(路透社)

這當然與特朗普只求勝利的面子考量有關,也是其政府對中國、墨西哥等國關稅施壓中「只懂硬、不懂軟」的一貫做法。然而,伊朗國內有溫和派的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也有以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為代表的強硬派——在上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伊期間,魯哈尼就暗示如果美國願意收回「經濟戰」,伊朗願意談判,而哈梅內伊卻是一口拒絕對美談判——美國的極限施壓,卻反而使魯哈尼等人毫無動彈空間,只得繼續與美國強硬下去。

美伊的膽小鬼博弈

雙方都不改強硬,美國與伊朗幾乎已經已走進一個「膽小鬼博弈」之中,只求對方先退,否則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退。

在這種博奕之中,雙方都只得不斷升級,以求嚇退對手。在美國而言,再加強對伊制裁的空間已然甚小,因此我們才會看到它近兩月在區內軍事上的頻頻動作。在伊朗而言,其升級似乎只局限在逐步違反核協議。

眼見伊朗逐漸回到核協議前的狀況,美國自己就先陷入困窘局面之中:究竟美國應否(如以色列所願)向伊朗動武?

此時此刻,局面與2015年核協議簽訂前完全不同。當時,如果伊朗繼續發展核技術,國際社會幾乎都站在美國一方;如今,伊朗違反核協議的根本原因,卻是美國單方面退出核協議、制裁伊朗的操作,使美國盡失道德高地——這次美國連番就運油輪遇襲公開證據,也未能說服西方國家「歸隊」,就可見美國是如何離心離德。

只懂硬、不懂軟的特朗普,漸失美國傳統西方盟友支持。(路透社)

美國如果真的向伊朗動武,除了國際社會全面反彈,甚至會引來歐盟國家聯合中俄等國一同反抗美元優勢的合作,風險極高。而且,要攻打伊朗這個人口超過8,000萬的國家,也許會使美國再次泥足深陷於地區戰爭之中;同時,在也門、敘利亞、黎巴嫩,甚或是伊拉克皆有盤根錯節武裝力量的伊朗,也可在區內為美國或其區內盟友帶來極多麻煩。

而若不向伊朗動武,在區內遊走的美軍只是得物無所用,根本不能造成實質威脅;而美國在此等拉鋸之中,更是空費人力物力,進退失據。

美國唯一的希望,只是這種制裁會使伊朗人民受不住經濟困境,而站起來反抗政府,最後讓美國能夠來個「裏應外合」,重建一個親美伊朗政權。這,正是諸如博爾頓等美國右翼鷹派政客的願望。

然而,伊朗人民活於制裁近40年,早已習慣,此等願望似乎有點不切現實——這也可對照於今天委內瑞拉政變半年無果的教訓。因此,美國此刻的極限施壓,只能是作繭自縛的一場勝算甚微的賭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