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女婿推「世紀大Deal」 以金錢交換以巴和平?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特朗普女婿兼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Jared Kushner)周六(22日)終於向外界公布其籌備兩年的以巴和平大計第一階段「十年計劃」,希望吸引高達500億美元的資金,主力投資發展西岸及加沙地帶的經濟,預計會使其經濟總量增加一倍。
對於外界嘲諷其計劃為「世紀大Deal」,指之為「以金錢收買巴人建國願望」,庫什納就說:「如果他們敢於追求的話,這將是『世紀良機』。」
不過,巴勒斯坦總統顧問阿士拉維(Hanan Ashrawi)就直指「衝突只能以政治解決。」

有關這項名為「和平促進繁榮」(Peace to Prosperity)的經濟研討會,將於周二、周三(25、26日)在巴林(Bahrain)舉行。雖然研討會遭到巴勒斯坦一方杯葛,但是包括沙特在內的多個阿拉伯國家皆將派員出席,而「沒有受邀」的以色列亦將派出非政府商界代表到會。

美國再非中立調解人

其實,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在以巴衝突點上,站在以色列一方,在政治上已盡失巴人信心,已失去充當中立調解人的資格。首先,他將美國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Jerusalem),變相承認後者是以國首都,嚴重打擊國際社會用以解決以巴衝突「兩國方案」的根本。

其次,他又不顧國際社會共識,單方面宣布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的主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日前更將區內一塊殖民區命名為「特朗普高地」。

「特朗普高地」只是內塔尼亞胡對特朗普的擦鞋之舉,除了這個招牌之外,任何建設投資的計劃也沒有。(路透社)

而對於以色列對巴人的種種嚴厲規管,以及其在約旦河西岸頻頻開發的猶太殖民區,特朗普卻是不置一詞,與奧巴馬在任時不斷向內塔尼亞胡施壓的做法大相逕庭,使巴人極為不滿——特朗普上任首年,以色列用於開發西岸殖民地的開支就增加了39%。

阿士拉維就直指:「先叫以色列人停止封鎖加沙,停止盜竊我們的土地、資源、和資金,給我們行動的自由,退還我們邊境、空域、水域的控制權。到時我們重獲自由且擁有主權,就可見我們建成繁榮的經濟。」其言下之意,就是「政治問題未解決,要解經濟問題也是空想」

不過,人們又應否如此悲觀?

庫什納的美好想像

根據路透社報道,庫什納的方案極其詳細,其中一份滿是圖表的「小冊子」已有96頁之多。而方案對各區的項目分配數目也盡數列出——例如在所有179個項目中,西岸將佔其147個——可見其計劃周詳。

計劃中的500億美元經費,將來自捐贈國或投資者,並將成立基金交由多國合作的發展銀行管理。有關資金將用作基建、水利、能源、通訊、旅遊業、醫療等項目之上,並會強調加沙與埃及西奈半島(Sinai)的地區整合。

巴勒斯坦人在2018年3月30日起,多次在加沙邊境舉行「回歸大遊行」抗議活動,要求當地難民及其後代能夠回到他們祖先在以色列或西岸的村莊,以及希望以色列和埃及解除對加沙地帶的封鎖。(Getty Images)

其中,庫什納更重點提議發展巴人地區的旅遊業,指其歷史、宗教遺跡及海灘地段有「潛力變成成功的全球性旅遊點」。庫什納也主張在加沙及西岸之間,建設一條穿過以色列領土的通道,可以公路甚至鐵路形式貫穿。

庫什納指其計劃經十多名經濟學家過目後,認為計劃將在十年內製造100萬個巴人就業機會,將其30%的失業率減少至個位數字,並將貧窮人口減半。可見他對計劃前景是如何樂觀。

雖然庫什納也承認「如果沒有解決政治問題經濟計劃也不能推進」,不過他就認為經濟與政治只能「有所先後」,而由於經濟計劃「較少爭議」,應先推經濟,將政治問題留待日後處理。

驟眼看來,庫什納之言似乎不無道理。

本末倒置 難以長久

然而,這個「世紀大Deal」卻有一個根本問題:如果以巴和平未能達成,以政治因素促成的投資項目最終也難有成果

庫什納的經濟想像固然是非常美好,然而外界投資的各種基礎建設即使能夠一一落實,沒有以巴雙方長久的和平為基礎,這些基建也是得物無所用:沒有和平的保證,試問何以會有投資者願意在當地設廠,如庫什納想像一般促進區內貿易?沒有和平的保證,試問何以吸引旅客?沒有以色列首先放棄對巴人邊境的種種規管,一條貫穿加沙、西岸的通道又何以能暢通運作?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控制的加沙地帶,人口約有200萬。過去10年哈馬斯與以色列發生過3次戰爭,衝突則不計其數。以色列以安全為由,控制了加沙地帶的海岸線,並封鎖兩國接壤的陸地邊境。(路透社)

當然,大幅度的投資,也許在短期內能改善巴人的生活,甚至換得更多的和平。可是,以巴的根本矛盾未解,外來投資只能由政治因素促成,而非基於商業考慮。今日的政治因素,可能基於是美國的權勢和面子,因此區內諸如沙特、以色列等盟友也不得不參與。他朝這般政治助力一去,或者各國「已盡了責任」,其他投資者自當避險離場,今日的衝突局面也將回歸。

從務實一點的角度來看,這類集中在基建層面的投資,在「兩國方案存廢未定」、「領土分割不清」等背景下,更是難以進行,而且也會造成雙方更大的紛爭——例如,如果有一些道路建設,刻意繞過部份西岸以色列殖民區,這是否代表建設本身就肯定了以色列在這些地域的主權?

在此等情況之下,部份巴人或會將這些外來投資認定是企圖造成主權既定事實的「特洛伊木馬」,使區內紛爭更大。

而且,庫什納這個「經濟為先」的策略,似乎與其方案的主題「和平促進繁榮」互相違背。所謂「和平促進繁榮」,即以和平為繁榮之本,而非以繁榮為和平之本。以巴和平須政治解決,而庫什納卻想先達成經濟繁榮,再推行其「尚未公布」(有可能讓「兩國方案」胎死腹中)的政治方案,似乎是本末倒置,也與其方案主題不合。

這當然並不是說庫什納的方案必然沒有成果,只是我們今日實在難看到它何以能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