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中菲糾紛猶在 南海局勢卻「輕舟已過萬重山」

撰文:王瑩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東盟外長會及相關會議7月29日至8月3日在泰國舉行。每年的會議,南海備受外界關注,今年亦不例外。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此行聚焦於南海和朝核問題。而中越在萬安灘的對峙從7月初持續至今,雙方仍沒有要撤離的跡象。

菲律賓方面則稱中國遼寧號編隊近日來通過錫布圖海峽。稍早前的6月,中菲漁船在禮樂灘相撞。更早前的4月,菲律賓一度稱中國百船包圍中業島(Thitu Island)。

無論是美國軍艦以高於過往的頻率闖入南海,還是中越、中菲之間的爭議甚至是小規模衝突不斷,都説明南海仍不平靜。

但與往年不同的是,美國軍艦闖南海或者美國指責中國並未像以往那樣引發轟動效應;中越、中菲的糾紛也在可控範圍之內,越菲領導人都強調要保持與中國關係的大方向、有效管控海上分歧。

南海島礁爭議遠未解決,局勢卻迥然不同於過往,已然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勢。中國外交在東南亞方向已經翻過了一頁。這種「變」是因何而起?

軍事震懾是談判的基礎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7月23日在國情諮文中提到,菲律賓不會為南海開戰,中國導彈最快7分鐘可到達馬尼拉。中國導彈7分鐘能否導彈馬尼拉暫且不談,他的大膽表述背後,折射出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實力已不容小覷。

南海島礁距離中國大陸太遠,囿於地理距離的限制,有很長一段時間,解放軍都沒有進駐南沙羣島海域,也沒有得心應手的軍事重器,1988年的南沙海戰,中國只是派出了護衞編隊參加戰鬥,並沒有驅逐艦。沒有強大的海軍或者空軍力量,中國對南海的控制幾乎是微乎其微的。菲律賓和越南等藉此在南海佔領島礁、開發油氣資源也是看準了這樣的權力真空。

這樣的被動局面自2013年以來開始扭轉。中國在南沙羣島的7個島礁填海造陸,並逐步部署軍事設備,其中,永暑礁、美濟礁和渚碧礁3,000米的飛機跑道、戰機庫、彈藥庫以及供艦艇停靠的深水碼頭。2018年5月,有報道稱中國在這三個島礁上部署了鷹擊12反艦導彈和紅旗9防空導彈。

同樣,解放軍軍艦和軍機加強了在南海的軍事存在。過去幾年,中國軍艦接二連三下海,包括導彈護衞艦和導彈驅逐艦等部署到南海。而中國軍機在2016年7月就已經實現了常態化赴南海遠程訓練,轟-6轟炸機和蘇-35等戰機在列。

2018年4月解放軍在南海大閲兵,從海陸空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當南海對於中國軍艦、軍機等不再是鞭長莫及之地時,當美國軍艦或者軍機前往南海巡航便被解放軍予以驅離時,中國對南海的掌控能力已然提升。

過去南海局勢不穩,有着軍事優勢的美國將南海局勢不斷推高,中國感受到的威脅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而通過填海造陸和軍事部署,中國對南海有全天候的掌控後,中國在南海「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局面也得以化解。

如此一來,美國必然要考量與中國軍事摩擦的後果。同樣,東南亞各國自知力不及人時,也不會輕舉妄動。

武力非最佳選擇,而當北京在軍事部署之餘,也提出談判,菲律賓、越南等也便「兩相權衡取其輕」,尋求與北京的相處之道。這是北京憑藉實力改變自身乃至整體局勢的根本。

中國給的經濟紅利

按照計劃,蓬佩奧(Mike Pompeo)將於本週五(8月2日)出席東盟外長系列會議期間發表關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經濟參與的演講。美國很清楚要維持自己在東南亞的存在,經濟是繞不過去的一環。而中國對加強與東南亞諸國的經濟聯繫同樣很重視。

中國在東南亞的基建投資近年來逐步增多。(新華社)

在過去十年裏,中國一直是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根據2019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東盟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藉助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東南亞諸國的戰略對接,比如與菲律賓的「大建特建」、越南的「兩廊一圈」對接,中國的鐵路、港口、輕軌等基建正在落地,馬來西亞的中馬東鐵項目、馬六甲皇京港、菲律賓馬尼拉橋樑等都是例證。

同時,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比如中國電訊企業華為以及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等在東南亞佈局。 這些無疑都會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融合。

在全球經濟整體放緩、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之下,中國給東盟國家税收優惠政策,力促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今年完成談判,都是加速中國與東盟東盟走近之舉。

南海局勢的不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南亞地區國家與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帶一路」的相關項目也一度搖擺。過去幾年的「折騰」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局面惡化。在東盟諸國與中國聯繫愈發緊密時,它們在南海攪動局勢的代價要比以往要高。

中國力推的種種合作是讓東盟諸國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甜頭,同時,也是根本的、長遠的經濟融合方案。在各方訴求都變成了發展之時,南海問題也便不會成為某一方攪動局勢的利器。這些決定了中國外交的東南亞方向已經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