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上海談判的「三個低點」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7月30日至31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長姆努欽率領的美國代表團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牽頭的中國代表團在上海舉行了第十二輪貿易談判。雖然談判取得了一些小的共識和成果,但相比較而言,經歷了三個月的立場對峙,雙方都沒有寄望此次上海談判取得突破。

雙方只是互相調整姿態和立場,展現善意,回到三個月前談判崩潰前的狀態作為新起點,這才是此次上海談判的最大成果。

總體來看,此輪上海談判凸顯三個「低」。

上海談判現場的佈景設置別有中國風味。(Reuters)

姿態低

經歷了十多輪的談判,雙方團隊彼此都是老朋友了,無需通過談判前的各種輿論造勢,為己方打氣,也無需通過編造過多的不實指控,為談判增加不必要的雜音,影響雙方談判的氣氛。只不過,中美貿易戰以來的最大變量、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一貫地「威脅」中國。7月30日,也就是萊特希澤和姆努欽抵達上海之日,特朗普發推警告中國説:「如果自己贏得2020年大選,等待中國的將是更糟的結果」。

最為不同的是,美方貿易談判的鷹派勢力也調低了自己的姿態和聲調。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大阪習特會後,從未發表過任何激烈或強硬的措辭,更多地反而是迎合團隊中的主談派,強調中國及時兑現購買美國農產品的承諾。

萊特希澤(中)也在通過多輪談判認識中方和自己.(Reuters)

當然,這背後也有美國的「拖沓」,即美國在部分或完全解禁中國企業華為方面,被中國政府指責行動緩慢、誠意不足。所以,上海談判期間,中國官方媒體大多都在強調「中國不讓步、美國應展現誠意」的聲音。

期望低

這一點從談判前的美方表態就可以看出。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明確提到,此次上海談判不指望達成任何大的協議,重點在於對兩國談判進行一次「調整」,使之回到5月貿易談判崩潰之前的狀態。他強調,美方的主要任務就是釐清中方的「善意」承諾,促使中方積極予以兑現,通過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和服務的方式幫助美國實現貿易平衡。從談判結束後的輿論來看,雙方觸碰的都是老議題,而且有些聚焦,也就是農產品購買的問題,至於強制性技術轉讓、知識產權盜竊等結構性問題,根本不會取得重大進展。

上海談判之際,特朗普警告中國不要等到2020年之後和美國「新」總統談判。(VCG)

而且,中國除了要求美國先兑現承諾,完全解禁華為外,也反對分階段取消關税。而美國團隊則堅持認為,分階段執行、保留部分關税及新關税威脅,有助於加大對中國施壓,算是一種達成有利於美國的協議的籌碼。這一分歧彌合不了,雙方談判必然會陷入僵局。加上中美兩國政治日程的衝突,彼此達成協議的難度似乎也在增加。特朗普已明確斷定,中國是在等待2020年美國大選結束後民主黨總統上台。

標準低

此次上海談判完全是雙方借元首會晤重啟之前的談判,重新校準彼此的談判目標。對於中國而言,主要訴求莫過於讓美國兑現解禁中國企業華為的諾言,並防止在其他協議層面反悔;對於美國而言,此次上海談判的主要訴求就是對北京之前的對購買美國農產品與服務的承諾進行一次「再確認」,這對特朗普來説既是短期談判承諾,也是繼續和中國談下去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礎。

之前的貿易談判,美國設置了很高的標準和門檻,最初提出的願望清單,幾乎超出想象,甚至到了強制勒索的地步。只要不談崩,只要不是拍桌子耍脾氣,或者不歡而散,就是上海談判成功。這種低標準都是為了讓雙方重回5月立場,重新展現談判並達成協議的意願。至於這種意願是不是中方所期待的「美國誠意」,還有待觀察。

最後,談判地上海的選擇,也符合這「三低」。

一方面,中國也是希望美國在談判中多一些商業或生意上的視角,少一些政治因素的煩擾;另一方面,如何在上海雙方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將賦予上海不一樣的符號意義。而事實上,當前中美無需給予上海任何額外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標籤,因為上海在中美外交史上的重要地位,無需通過這樣的談判來重新點綴。所以,通過上海談判,中國主要希望雙方貿易談判「少政治、多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