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大棒對華無用 是誰讓特朗普信心滿滿?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來來回回千百遍,看客亦都好疲倦。貿易戰尚未打完,中美又在匯率上交手。
《人民日報》8月8日發文「亂舞『操縱匯率』大棒用心險惡」斥責美國8月6日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的決定。這是美國向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增加關税後,又一個新的動作。
就在今年5月,此前美國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匯率操縱國」的報告中並不包括中國。如今,在中美貿易戰升級之際,中國人民幣兑美元匯率「破7」,白宮才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這明顯就是報復。

當然除了報復,這也是特朗普(Donald Trump)長久之願。自他當選總統後,一直想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但屢次都遭到了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與美國前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等人的反對。其中的原因是中國並不「達標」;再有就是該手段效應不佳。

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指出,美國此舉並沒有改變很多,反而會產生重大的政治影響,不利於中美雙方達成貿易協議,損害投資者的信心。

總歸一句話,特朗普此計不通!既然不通,那特朗普為何還要做出這樣的決策?

據《華爾街日報》透露,特朗普此次「計劃」並非他一人決策,民主黨參議院領袖舒默(Charles E. Schumer)以及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部分白宮助手都對特朗普此計劃表示了支持。

這麼看來,特朗普有此一計除了自身意願,也是受到了他人「鼓動」。

有趣的是,撇開納瓦羅不談,作為民主黨參議院的領袖,舒默在很多問題上與特朗普分歧頗多,此次他「力挺」特朗普之舉實屬罕見。這實際上側面顯示出了舒默對「匯率操縱國」計策的信心。

舒默對該「策略」有此信心並非沒有依據。美國此前在1988和2015年設立《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案》、《貿易便利和執法法案》界定「匯率操縱國」,是為了彌補美元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無法選擇本幣兑換匯率的水平和政策的弊端,防治其他國家利用政策調控自身貨幣匯率與美國做生意,讓美國吃虧。

特朗普政府還是以老舊的眼光去看待中美關係。(Reuters)

在這幾十年中,美國此招也是屢試不爽。

從此前的歷史記錄看,韓國、中國及中國台灣都曾被美國界定為「匯率操縱國」。日本、德國、瑞士和印度四國曾進入觀察名單。

在韓國和中國台灣在被列入「匯率操縱國」之後,對美國提出的要求亦步亦趨,雙雙通過放鬆資本管制令韓元和新台幣對美元升值,壓縮經常項目順差。雖然北京政府並未如韓國與中國台灣一般「好說話」,但也適度的對匯率進行了調整。

以往的「勝利」經驗極有可能就是特朗普和舒默等人對此法信心滿滿的重要原因。

但再好用的招數,用久了會老套,更會隨着時代變遷而失效。「匯率操縱國」的招數此前之所以有用,那是基於美國在國際上的「霸主」地位,美國的影響力讓各國都忌憚若該國會對被貼上標籤的國家進行經濟、政治上的報復。

隨着世界格局出現變化,各大新興經濟體的迅速發展,導致美國的絕對優勢正在消退,這也意味着美國對各國的影響力和威懾力已經大不如前,並不再是一呼百應。歐盟等經濟體在中美貿易戰中不願站隊美國,就是最好的例證。

但特朗普和舒默等人並沒有看清:美國已經不是從前的美國,中國更不在是以前的中國。他們依舊沿襲着此前的舊思維和眼光去對待中美關係,這就導致他們做了這次的「無用功」。

如今中美貿易談判已經進行一年,美國對中國的極限施壓都沒能讓「雙方達成共識」,足以顯示出中國在經貿問題上有多剛猛。既然中美貿易戰都沒能讓中國「低頭」,更何況是這早已過時的「匯率操縱國」標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