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億美元大單簽訂透出歐盟對華焦慮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11月4日至6日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馬克龍舉行了會談,會後雙方將簽署逾40項合作協議。

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馬克龍訪華推進中法合作本來是促進中歐及中法關係的一大積極外交舉措。再加上,習近平在進出口博覽會上「繼續擴大中國市場」的演講,被輿論認為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信號。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歐的合作之路應是有了更多的保障和信任。然而,歐洲各界對中歐合作的未來似乎並未如預想般滿意。就在中國進博會召開之際,馬克龍訪華之機,歐盟商界和輿論界對中歐未來的合作表現出焦慮和不安。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德克(Joerg Wuttke)11月5日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舉辦的論壇上說,「歐洲商界和領導人愈來愈擔心北京和布魯塞爾之間談了7年的投資條約缺乏進展……中國似乎專注於跟美國的貿易戰,一直在取消與歐洲的會議。」

伍德克還舉例說,中國副總理劉鶴取消了原定9月前往布魯塞爾會見歐洲領導人的行程,反映出「中國與歐盟缺乏面對面的接觸」。

此外,法國輿論界也對此有不少擔憂。法國《世界報》網站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承諾「中國的大門將更加開放」並說「必須加快與歐盟的貿易談判」,但是並沒有給出最後的期限。《費加羅報》的報道也指出,中國不認為歐盟能夠成為北京應對美國關税的籌碼,那麼從長遠角度來說,歐盟表示對中國的友善(包括此次馬克龍的國事訪問)只能讓歐洲處於被動。

除了商界和輿論界,歐洲政界也對中歐未來的合作表現出了類似的不安。

馬克龍與妻子共同前往上海出席中國國際進出口博覽會。(Reuters)

馬克龍在出席11月5日的開幕式時發表了演講。在演講中,馬克龍希望中國鞏固市場開放,降低中美貿易緊張情勢,保護歐盟的利益。他特別指出,在華外國公司在「獲得補貼和公共採購方面,應該能享受到平等的對待」,在法律方面,應該能有「訴訟的渠道」,並期望中歐之間投資協議的談判能夠於2020年結束。

其次是歐盟駐華使團。中國國際進出口博覽會召開前夕,歐盟駐華使團11月1日就該博覽會發表聲明稱,歐盟歡迎中方關於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承諾,但也認為存在承諾疲勞的風險。在聲明的末尾,歐盟駐華使團還羅列了諸多歐盟認為的中國存在市場壁壘的情況,其中包括對外商直接投資(FDI)的限制;補貼和國有企業的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等等問題。

從歐盟駐華使團的聲明及馬克龍的言語間可看出,法國在認可中國的改革承諾之餘,亦不滿於當下中國的改革進展速度,這既是因為中國金融開放程度確實不如歐盟,更是出於一種「未雨綢繆的焦慮」:法國乃至歐盟都在擔心中美極有可能會為了達成貿易協議而擱置或犧牲歐盟的訴求,令諸如空客與農業等歐盟核心利益成為「中美協議的犧牲品」。

歐盟本就與中國沒有「政治互信」,即便中國向世界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承諾,並大力推進與各個國家的合作計劃,但中國與歐盟「接觸」的減少,必會讓歐盟難以安心。伍德克的抱怨,馬克龍的呼籲,歐盟駐華使團的聲明,歐洲各界的表態實際上都是這種不安的表現。可是中國一直按照國情所需按自身步伐推進改革,馬克龍等人能做的也只是一再催促中歐儘快完成投資協議,儘快令中國加速履行其繼續開放的承諾。而中法11月6日簽署總值150億美元的合約(涉及航空、能源及農業,包括准許20間法企向中方出口家禽、牛肉及豬肉),極有可能也是給法國的一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