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提舊詞 中日關係是北京突圍關鍵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11月27日,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第十六輪談判在首爾舉行,為期三天。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11月14日表示,中日韓三方已就推動談判全面提速達成共識。這一談判的推動不僅有利於近端時間日韓貿易糾紛的緩和,更再次顯示出了中日關係不斷「進化」的趨勢。

中日兩國是東亞的巨頭,但由於歷史問題、領土糾紛以及大國博弈的原因,相處並不融洽,長時間保持「政冷經熱」狀態。但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8年訪華之後,中日關係出現了表現。11月25日,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東京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該會議。他說道:「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日兩國擁有越來越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切」,他還強調中日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要加強民間交流。

用「一衣帶水」形容中日關係的表述並非是習近平首次提出的。中國第一次用這四個字要追溯到1972年9月29日,兩國政府簽署的一份《中日聯合聲明》之上。在這份聲明中,中國首次用「一衣帶水」定性了兩個關係,意味着中日之間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要知道,這份聲明標誌着中日關係正常化,其意義非同一般,可以說是中日關係開啟的一大里程標誌。如今,習近平再次用「一衣帶水」形容兩個關係,其意似乎與1972年中日宣布關係正常化之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就目前國際形勢而言,中日作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彼此經濟互補性很強,兩國關係改善對中國的益處不必多提,更重要的是,中日關係的改善更是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容不得北京錯失機遇。

二戰過後,日本戰敗,在美軍佔據時代由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元帥監督完成政制改革,並被迫依附於美國的東亞地緣秩序下,充當美國與印太兩洋的海上生命線的「護衛」,它也因此成為了一個「不正常」的國家。在此後數十年裏,日本憑藉自身工業基礎、充足低廉而勤勉的勞動力、政府和財閥的干預性經濟政策和西方世界的資金與市場,迅速恢復了日本在20世紀初發達國家的國際地位,但其政體卻依舊受限,尤其體現在國防和外交領域。

2019年11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在東京會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左)。(AP)

令中國感到幸運的是,日本依存於美國該地緣隊列下的情況並沒有過多影響到中國的發展態勢。無論是建國前30年跟日本接觸有限的局面,抑或是隨後改革開放期間日本資金、技術、人才對中國的重要積極作用,乃至近十數年來愈發緊密的經濟關係。雖然兩國社會因歷史和主權糾紛一直有未解且難解的問題,但這並未影響到兩國發展雙邊關係。

然而,過去數十年逐漸向好的情況,是有可能在未來十數年內生變的。今日之日本仍未脱離美國地緣秩序,此前數十年中國國力不足,在美國看來並非值得遏制的對象。而在過去十數年間,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和外交政綱正發生負面變化,未來十數年可能會進一步轉惡。這也就意味着美國更有可能動用所有可利用的資源遏制中國,包括國際輿論、科技封鎖、香港問題、台海關係、南海主權糾紛等,而日本自然也會是美國試圖動員的對象。

這等國際形勢的變化,意味着日本在美日同盟中所需承擔的代價,正愈發超過日本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如何避免日本被當做美國遏制中國的「打手」,避免日本因此而蒙受不必要的損失,這將是日本外交未來十數年的重要課題。

與此同時,以安倍為代表的日本傳統右翼群體一直在謀求擺脱戰後體制、建成「正常國家」的夙願。而在日本邁向「國家正常化」的進程中,除了來自國內的民意阻力,以及來自亞洲周邊國家基於歷史顧慮的阻力以外,更重要的便是來自於美國的阻力。要知道,日本「國家正常化」的重要一條就是國防外交全部獨立,何謂:「獨立」?便是脱離美國設立的東亞地緣秩序。

因此,一方面是在中美綜合國力對比此消彼長,且東亞地區感受尤甚的情況下,重新思索自身處於中美之間的角色;另一方面是自身完成國家正常化的夙願。基於此兩點,日本都大有調整自身外交政策的需求——而這對中國實為不可錯失的時代機遇。

適才所提及的中美博弈維度,對日本而言都可算是不可忽視的外交課題,對中國而言就更是將決定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實現的關鍵。在此情況下,如何構築下一階段的中日關係、中韓關係、中國與東盟的關係等等,都是北京關乎國運的挑戰。

既然如此,為了給國內未竟的發展使命提供穩固的外部環境,中國必須有舍有取。舉例而言,既然中日大可共同改造二戰後的東亞地緣秩序,鞏固已然回暖的中日關係,那麼在這過程中,中國能否讓中日兩國通過合作共同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政經融合的雙列火車頭?可否暫時擱置與日本在主權領域的爭端?可否在日本展現出正視歷史之誠意的前提下,不反對乃至支持日本推動「國家正常化」的改革?這些都是值得思索,且愈發急迫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