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接班人AKK請辭:一場即將掀起動盪的黨內叛變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主席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簡稱AKK)2月10日宣布,她將不會作為基民盟總理候選人參加定於2021年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並將辭去基民盟(CDU)主席一職。

卡倫鮑爾普遍被視作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接班人,曾於2018年12月從默克爾接過基民盟黨主席一職,外界也一直認為她是接任總理一職的後繼者。

如今,卡倫鮑爾突然宣布辭職,讓輿論一片譁然,為何卡倫鮑爾會在此時主動請辭?

通過梳理卡倫鮑爾近期發現,自她接任接任基民盟主席之位後,一連串的失誤削弱了她的權威,使她的民調支持率急轉直下。基民盟議員、該黨理事會成員古廷(Olav Gutting)表示。「她的錯誤不斷積累,人們很喜歡她這個人,但基層越來越懷疑她能否勝任最高職務。」而卡倫鮑爾近期的最大「政治失誤」便是圖林根州議會在選舉州長。

自由民主黨(FDP)人士克梅里希(Thomas Kemmerich)2月5日在圖林根基民盟黨員和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AfD)的支持下,成為圖林根州新州長。德國輿論譁然,抗議活動也隨之在全國遍地發生。克梅里希雖然於勝選翌日請辭,但這並沒不影響圖林根事件所掀起的政治動蕩。

默克爾直斥這次圖林根州州長選舉結果「不可原諒」,不能容許借力極右翼政黨組建政府或形成議會多數派,該州有必要重新選舉。二戰後,德國主要政黨普遍拒絕與極右翼政黨合作,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一直秉持這一立場。卡倫鮑爾先前也曾指示圖林根州的基民盟議員不要與AfD聯手,但是最終投票結果表明該州的基民盟議員沒有聽從卡倫鮑爾。

AKK的威信力本就在基民盟內不足,此次圖林根州事件無疑讓該情況完全暴露,讓她在黨內的地位岌岌可危。最好的例子便是事件發生之後,卡倫鮑爾就建議由綠黨(Greens)或社會民主黨(SPD)提名一位新的州長候選人,但左翼黨(Die Linke)、社民黨和綠黨提出批評,說她「無權派活」。迫於各界的壓力和質疑聲,卡倫鮑爾最終提出了請辭。

從上述分析可知,AKK辭去黨主席有她個人的原因政治威望不足,不能在黨內服眾是其辭職的因素之一,但讓卡倫鮑爾最終告退更重要原因是德國政治大環境的蜕化。

當前,德國右翼民粹勢力在支持範圍和激烈程度上都呈上升趨勢。AfD自2013年4月創建,6年內躍升為德國政壇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近年來,AfD的支持率還在持續上漲,2019年9月AfD在兩場州議會選舉中取得驚人戰績,得票率升至往年的兩三倍,其中該黨在基民盟的重要「票倉」薩克森州得票率為達到27.5%,僅次於基民盟(32%)。

極右勢力的異軍突起,各個極端支持者呼聲漸大讓德國傳統政治遭到挑戰。除了部分極端支持者以外,民粹主義還出現在了中間派的選民之中,這也讓不少基民盟的部分黨員想要藉助此類勢力,取得政治成果。克梅里希此次當選圖林根州新州長便是例子。

但基民盟與極右翼的共同支持一名中間派候選人,此舉被普遍認為是打破基民盟與極端主義政黨合作的政治禁忌。該做法顯然無法得到要保持政治「潔淨」的基民盟高層及選民的認同,從而加劇了基民盟內部的撕扯和衝突。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無法控制局面的AKK自然便成為了最大的靶子,而她的辭職其實也是德國極端勢力的凸起,中間派逐漸衰的結果。

如今,AKK退下之後,各界另一關注的焦點便是誰來接任。據分析, 默克爾的繼任者將會在德國人口最多的威斯特州州長拉舍特(Armin Laschet))、聯邦衛生部長斯潘(Jens Spahn),以及基民盟黨團前領導人梅爾茨(Friedrich Merz)三方之間角逐。

值得注意的是,與默克爾和AKK的中間派不同,梅爾茨和斯潘兩人都屬於保守派, 這意味着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勝出,都可能預示着基民盟堅持18年中間立場路線出現突變,這一局面也再一次印證,基民盟接班人的變動之下,是基民盟內部乃至德國政治環境正經歷的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