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人的主場去:中美鬥爭戰線需向前移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參加了慕尼黑安會會議的中國前副外長傅瑩2月21日在中國媒體發文談對參加會議的印象和體會。

她稱,「在大會後期的討論中,我們區區幾位中國學者要應對美國人鋪天蓋地的反華遏華聲浪,深感力不從心,哪怕僅僅是爭取出現在所有涉及中國議題的場合都分身乏術」。「我們應該有更多重量級人物出現在慕安會這樣的國際論壇上,也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學者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直接走向國際,參與到外交鬥爭中來,否則很難改變當前國際舞台上,尤其在歐美的主場上,在中國話題上中國聲音較弱的狀況」。

她還引述一位德國學者的話稱,「在許多時候和很多問題上,很難直接聽到中國人的意見和對一些重大問題有說服力的闡述」。

傅瑩的話透露出兩點信息,一是美國人的反華遏華聲浪鋪天蓋地,二是中國應該積極傳達有分量的聲音,目前力量不夠。

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蓬佩奧同韓日外長舉行會晤。(路透社)

這樣的呼籲並非沒有道理。中美結構性矛盾已經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國已經將中國當成了最主要的對手。中美在政治經濟輿論等各個層面的紛爭處於全面爆發階段。美國對華出擊的勢頭已非中國想要避開就可以避開的。貿易戰、科技戰這些是硬實力的較量,輿論戰是軟實力的較量。美國已經開啟全球話語霸權對中國展開輿論戰。

據傅瑩稱,在今年的慕安會上中國議題突出,明確涉及中國的分論壇多達11場,包括「西方如何面對中國挑戰」「跨大西洋關係與中國難題」「歐洲如何對付崛起的中國」「如果中俄結盟怎麼辦」「中國在全球軍控中的未來參與」等等,還有關於南海、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網絡政策的專題會,其他一些論壇雖然在題目設計上沒有提中國,但也大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美國對慕安會高度重視,當作宣傳政策和協調跨大西洋立場的重要平台。本屆會議美國人的出席相當搶眼,有包括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20多名參眾議員,還有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Kelly Craft)、前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等政要、高官和智庫學者出席,在會議的大小場合都有美國人的身影和聲音。

佩洛西等20多名美國眾議員現身慕尼黑安全會議。(AP)

美國的輿論戰背後潛藏着外交訴求,面對中國崛起,美國一方面親自上陣同中國較量,貿易戰、華為為代表的科技戰就是代表作,另一方面對盟友威逼利誘讓他們加入對抗中國的大本營,寄希望於整合西方統一對華戰線。此外在中國影響力較大的地區抹黑中國的外交政策試圖離間中國同他們的關係,蓬佩奧近來訪問中亞、非洲就是這個目的。

慕尼黑安全會議是西方傳統討論國際安全的場合,美國高度重視,官方外交與學者智庫二軌對話全發力,這背後是希望影響盟友對中國的判斷。

國際社會對於中美之間你來我往的爭奪已經非常清楚。在諸多熱點話題上既希望聽到美國的聲音,也希望聽到中方見解。如果中方話語缺席或者弱勢,輿論主基調、事情的黑白曲直非常容易被美國誤導。中國要積極表達自身立場,積極對美國的對華言論予以回應。

中國外長王毅在德國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的參會人員規格和規模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AP)

在美國話語霸權之下,中國在國際社會傳播自身立場的話語能力本身就十分有限,常規講好中國故事的大眾傳播是一個層面,有針對性地避免美國對中國的攻擊言論大規模傳播也非常重要。這一層面靠的不只大眾傳播,而是精準傳播。

美國重視慕尼黑這樣的國際場合在於西方社會的智庫、學者、議員、政要、前政要對於政府決策有着相當的影響力,美國意在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中國要精準施策,既要清楚美國的目的,也要明白美國達到目的的行事方式和路徑。到美國在意的主場、最為看中的舞台傳播中國的聲音,不失為避免輿論被美國帶歪的途徑。

在美國發表對華不當言論的當場就提出反駁,從謠言誕生地就開始闢謠,遠遠好過謠言傳回北京後再回擊。中國的對美鬥爭戰線必須前移,鬥爭力量和資源也需要向前線增加投送,儘量不給謠言留有發酵的時間和空間。

這不僅需要中國官方外交力量的配置有所調整,智庫學者二軌外交力量、民間外交力量的積極性也要充分動員,給予充分的指導和支持,盡最大可能統一和擴大中國的對美鬥爭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