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疫情後續影響:不要誇大「向中國索賠」的代表性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的衝擊還在繼續,對於這一場由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不確定性」是嘗試解讀這一切的人們使用最多的字眼。此刻焦慮還在全球蔓延,其中包含對秩序的反思、經濟前景的憂慮以及橫亙在大國關係之間的「政治病毒」。
疫情觸發的討論擴散至多個領域,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它將如何塑造新的全球化格局,國際格局中最重要的中美關係又會有哪些變化,對中國而言,當前到底處於一個怎樣的國際環境。

就以上關切,《香港01》邀請前駐三藩、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偉文進行解讀。以下為訪談實錄,此為下篇。

上:【專家有話說】移民政策能否挽救特朗普選情?

中:【專家有話說】斷言「新自由主義已死」為時過早

01: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各國都在強化邊境,所以不免有人擔憂,後疫情時代,全球化逆轉的趨勢會加強。另外,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影響不亞於又一次世界大戰,而「戰爭」之後世界秩序會面臨重組。從這個角度,你如何解讀全球化的未來趨勢以及中美關係?

何偉文:關於全球化,現在各種嚇人的預測層出不窮,包括產業鏈斷裂、世界退回主權經濟時代等等在內。但所有這些論點,目前為止都缺乏足夠的數據和事實支撐。僅僅只是一些說法,應該重視並研究,卻無法作為科學結論。

前面提到,疫情經濟和產業鏈經濟規律不同,這次疫情的影響不亞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觀點本身缺乏科學性,因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並沒有爆發,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樣的情況。

比這次疫情還要嚴重的是歷史上的西班牙流感,1918年-1919年間,全球近4千萬人因此死亡,當時世界人口只有十幾億,這個死亡率很可怕了。但是回過頭來看,西班牙流感並沒有對世界秩序重組起作用,最終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主導了世界秩序的建立。

所以,自然災害和社會規律有所區別,不能混為一談。疫情確實會帶來一些改變,但總的來看,全球化不會出現倒退,它的形態可能會變化,短期內遭遇挫折、中期內會恢復,長期內會有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歷史規律。

至於中美關係,第一階段協議1月15日簽署,一個多星期之後的1月23日,武漢封城,也就是說協議剛一簽署,天災就來了。這不僅僅是衛生健康領域的危機,疫情還把經濟、貿易攪得一塌糊塗。第一階段協議僅僅給中美貿易戰帶來一個短暫的停頓,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中美關係依舊緊張。疫情發展的這幾個月,中美關係還在往壞的方向發展。疫情剛在中國發生的時候,美國隔岸觀火,甚至還有部分人希望中國徹底被打倒。而當中國逐漸控制住疫情,美國感染人數飆升之後,他們的心態又變了,變得仇恨中國,以至於我們看到,他們一邊污名化中國,一邊掀起對中國索賠的輿論攻勢。

總體上中美關係在變壞,很難樂觀。雖然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了,但在當前情況下,這份協議正部分失去意義。第一階段協議包含中國兩年內增加2,0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進口,遇到天災可以協商,結果墨跡未乾天災就來了。從現在的情況看,協議的落實存在種種困難,當然具體還得看雙方協調。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貿易戰中施加的關税一項都沒有取消,只有2019年9月1日起對1,200億中國商品施加的關税由15%降到了7.5%,並沒有取消,距離目標還很遠。

在疫情爆發後中美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爭端加劇的大環境下,第一階段協議的穩定作用比當初設想的減少了,第二階段協議還受困於疫情和美國大選,暫時顧不上。中美關係要看「兩個美國」。一個是聯邦政府的美國,一個是包括州、地方和企業在內的美國。

去年6月,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召開了州政府代表會議,從州市角度看中美關係,州政府在會議中都表示了發展中美合作的意願,企業更是如此,雖然他們也對中國有不滿情緒,但還是反對與中國打貿易戰。

華盛頓也有兩個華盛頓,其中一個即一方面十分敵視中國,主張圍堵中國,另一個即另一方面又希望和中國進行某種合作。即便是特朗普團隊,如果只看到中美關係對立的一面,那麼雙方根本不會有談判的空間,第一階段協議根本沒有達成的可能。

所以中美關係有對立和合作的兩方面,該鬥爭就鬥爭,同時也不要忽視合作的一面,這兩方面都是戰略性的,而且要同時過硬才行。

中國向世界多個國家派遣了醫療專家團隊,協助抗疫,但另一方面,多國人士也傳遞出「向中國索賠」的主張。(新華社)

01:關於「向中國索賠」的聲音,最初來自於美國佛羅里達洲的一名律師,後來得到更多政治人士的支持,印度、英國和澳洲等國家也有人加入進來,甚至被形容為第二次「庚子賠款」。中國當下到底處於一個怎樣的國際輿論環境?

何偉文:我認為「賠款論」非常荒謬。向中國索賠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責任論」,認為中國應該為疫情的全面爆發負主要責任。所有這類說法,都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提出索賠的人都不是醫務工作者或者疾控專家,也沒有科學家,他們甚至不知道疫情是怎麼傳播的。第二,他們都不清楚如何有效阻止病毒,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所以基本上都是非專業人士在大肆渲染「向中國索賠」。而且這些人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一個研究員寫的向中國索賠文章,提供關於索賠的證據是《南華早報》的一篇報道,報道中提及中國可能在11月17日就已經知道了病毒。該研究員就引申到認為「共產黨不能讓全世界知道,所以一定要隱瞞」。這是他唯一的證據。而實際上那篇報道前後文描述的是,中方在12月發現這種不明肺炎,經過研究,追溯到病毒可能在11月就已經存在。所以亨利・傑克遜協會該研究員的水平很讓人質疑,該文章也很荒謬。

其實,可以看出,這不是科學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即出於政治需要,而不是客觀事實本身。《華盛頓郵報》4月24日曝光了參議院共和黨黨團向2020年大選競選機構發送的備忘錄,指導共和黨如何同民主黨競選。強調三條主要攻擊路線:一是「中國掩蓋真相導致病毒蔓延」;二是民主黨人「對中國態度軟弱」;三是共和黨人將「因中國導致了此次疫情的傳播」而推動對中國的制裁。可見,這是共和黨為贏得2020年大選編造的劇本,不需要事實,甚至必須無視事實。許多向中國索賠的聲音和行動,基本上是按這個劇本出場。

另外,其中還包含了對黃種人的歧視,2月初底七國組織(G7)財長會議上,日本財相麻生太郎提醒鄰座意大利財長注意防範疫情,意大利財長一臉不屑:「這跟我們沒有關係。是你們黃種人的病,不是我們的病」——當現實情況證明這種判斷是錯誤的之後,他們反而開始遷怒中國。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根據IMF統計,美國、歐元區2020年GDP將分別下降5.9%和7.9%,2022年才能基本恢復到原來水平。中國今年預計增長1.2%,明年9.2%,平均還在5%以上。如此一來,中國的發展就超出它們一大截,與美國的差距會縮小,把歐洲甩得更遠。所以,向中國索賠的聲音是大多出於政治目的,在此前提下,他們不需要科學,不需要客觀證據,甚至排斥科學和證據。歷史上類似事件還有很多,我們需要認識到它的本質。

另外,諸如此類的聲音看起來很洶湧,這主要是因為對方掌握話語權。到目前為止,提出向中國索賠的機構和個人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洲印度和菲律賓7個國家,或許還可以列舉更多,但全球有200多個國家,所以佔國家數不足5%,佔全球總人口77.5億比更微不足道。所以根本談不上代表性。只不過因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掌握話語權,這種聲音看起來才像是充斥了全世界。對此,中國也必須在輿論上對此進行堅決反擊,並做好一切必要準備。

法院立案第一個前提是有事實根據,索賠起訴沒有這個根據;第二個前提是有管轄權,索賠起訴也沒有這個管轄權。美國法庭對中國沒有管轄權,因此中國不會理會。即使判決也沒有用。要獲取管轄權,就要修改法律,且修改國際法。如果修改了,美國法院判決中國必須執行,那麼中國也可以修改法律,對美國實施管轄。中國可以反訴美國誣告並要求判其賠償損失,美國也必須執行。

因此,各國應當集中力量抗疫,並全面推動國際合作,一起戰勝人類的共同敵人病毒。在抗疫結束後,由聯合國而不是單個國家對病毒源及抗疫中的問題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