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的三大轉變 北京比以往更懂與國際溝通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5月9日,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刊發題為《美國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涉華謊言與事實真相》的長篇文章,指責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為轉移國內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編造了各種匪夷所思的謊言。

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中美在輿論上的較量愈發白熱化。中國外交部5月9日的長文可以看成是對美國的又一次反擊。 中國外交部的激烈回應引發了外界的關注,尤其是西方媒體認為中國外交部越來越「戰狼化」。

法國《觀點》周刊一篇文章指出,自新冠病毒疫情開始以來,沒有一天不會聽到中國外交官在網上或在媒體上引發波瀾。

《紐約時報》4月曾發佈的一篇名為《中國「戰狼」外交引發憤怒》的文章就提到,部分發言人咄咄逼人的表現是在維護中國形象和攻擊他人方面採取了更激進的策略。 從中美近兩年的輿論博弈看,中國外交部的發言確實越發強硬。但北京的「咄咄逼人」也呈現出了一些變化。與以前相比,北京更懂得如何與西方社會溝通。

首先,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除了在例行記者會上發聲之外,還會在西方的社交平台上進行表態。

此前中國外交部的發言平台主要是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該國發言人就中國立場會對各個記者的疑問進行回答。但隨着中美之間的輿論戰越發激烈,中國外交部擴展自身的發言平台,從中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發展至西方的社交平台——Twitter(推特)。目前,中國外交部的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華春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等都在Twitter上擁有着自己的個人賬號。

其中華春瑩是在2019年10月時入駐Twitter,並在Twitter賬號上分享着中國在各項問題和事務上的表態與政策。疫情爆發之後,她發佈的次數愈發頻繁,幾乎每日都會對美國指責中國的內容做出反擊。例如,她在3月20日連發6則Tweets(推文),回應近日美國的指責,與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Morgan Ortagus)在Twitter上展開了罵戰。

還有4月27日,針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指責中國隱瞞疫情的論調,華春瑩發推文反問:到底是誰在散佈假消息?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和「灰色地帶」(美國一家獨立新聞網站)披露得還不夠清楚嗎?

蓬佩奧近日又在Twitter上發起攻勢,聲稱應該對中國展開調查。華春瑩立即反問「為什麼不請美國專家去查明新冠病毒在美國最初是於何地開始出現?」

回擊完了蓬佩奧,當晚華春瑩又發文對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指責中國向美國出口「假冒偽劣檢測試劑」的言論進行反擊,連發三問:「這是著名的『羅恩・瓦拉』說的嗎?假檢測試劑盒?囤積個人防護裝備?」

作者註:羅恩・瓦拉(Ron Vara)乃納瓦羅為了以「客觀」方式陳述自身觀點,而創造的一個虛擬的專家身份,世間並無「羅恩・瓦拉」這位「中國專家」。

Twitter是西方政治圈裏最有影響力討論平台,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也將他自己的Twitter賬號作為主要的發聲工具。各國重要大使及外交部發言人主動入駐到此平台,無疑是中國外宣的一大進步。

就現階段而言,中方這樣的轉變固然令人「頗為不適」,客觀上卻有利於中國傳遞中方立場,提升自身在國際的發言權,防止中國事件被西方敘述所壟斷,乃至對部分媒體有意或無意的斷章取義行為予以澄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在其個人Twitter而非記者會上發表關於「美軍將病毒帶入武漢」的言論,明顯也是中國外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一種新嘗試。(中國外交部)

其次,中國駐各國大使積極藉助各國媒體平台發聲。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中國駐海外的大使們開始階段性地接受各國主流媒體專訪,向外闡述中國在經濟上的方向和政策。此次新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後,這樣的情況更是頻繁出現,中國各個駐外大使紛紛出面發聲。

譬如4月28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接受美國主流媒體全國廣播公司(NBC)專訪,表達中方堅決反對有罪推定式的國際調查,反對把國際調查政治化、對中國搞污名化的主張。同日,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也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著名的訪談欄目《尖鋭對話》的網絡專訪,就美國對中國信息不透明的指責闡明立場,澄清事實。

崔天凱也分別在3月17日、4月3日接受了歐亞集團總裁布雷默(Ian Bremmer)主持的GZERO WORLD節目的連線專訪,以及AXIOS、HBO聯合節目的專訪,先後就新冠疫情、媒體關係、中美關係等回答了提問。

不僅接受訪問,中國各駐外大使還主動在各大媒體平台發表文章。崔天凱和劉曉明先後於4月28日、4月6日,分別在極具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刊登「中國分享寶貴經驗,助力全球戰勝疫情」、「同舟共濟 定克時艱」的文章,大談中國防疫主張。

最後,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進行溝通和合作,掌握一定的主導權。中國近幾年來一直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合作,以此增加自己在該組織的影響力。《紐約時報》4月9日發表的撰文「世衛組織為何被批為『中國衛生組織』?」評論,中國把加強北京在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中的影響力作為一項優先任務。北京試圖擴大自己在該組織中的影響力,例如遊說世衛組織推廣中國傳統醫藥等項目。

而此次疫情爆發之後,中國也一直積極的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保持聯繫,在疫情防控上與該機構進行了情報分享與合作交流。WHO該組織秘書長譚賽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還在1月時出訪中國與該國領導人習近平進行會晤,還在2月時公開稱讚中國在處理疫情上展現出了高度透明。

無論主流的海外媒體,還是WHO這類國際組織,它們都比中國更懂得如何去說西方國家願意聽的話,如何與西方社會進行溝通相處。中國官方此次通過這些平台發聲,與它們進行合作交流,也是試圖進一步扭轉中國此前在外宣上弱勢的情況。

回望此次中國官方在疫情期間在國際輿論方面的表現,中方沒有再似過往那樣,生硬而自說自話地推廣「中國經驗」,反而一直強調中國模式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國家,這本身就是中國外宣上進步的一大表現。

至於部分輿論一些「世衛奶共、親共」、「中共顛倒是非」的指控,則方面反映國際社會對中國尚無法形成共識,另一方面也應被視作一種人們對改變的不適應。這不能算作中國輿論嘗試的失敗,相反,這反而是未來國際輿論發展趨勢的預兆——隨着中國、東歐、中東、印度、東盟、非洲等各地區的聲音在國際社會得到其應有的話語權比例,國際社會也會愈發熟悉一個與過去數十乃至上百年來不一樣的、並非由西方論述所主導的敘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