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不再如6月上旬那般佔據媒體頭條,卻依舊在各地延續,且正向愈發激進的程度發展,尤其是種種文化傾向難免有過於偏激的嫌疑,讓輿論將其與中國大陸於1960年代文革期間「破四舊」的對比,愈發不再只是調侃而已。
不斷的遊行示威似乎正在讓美國人對種族問題的怒火外溢到其他領域,各地掀起一股摧毀與奴隸貿易有關的名人雕塑的風潮,如果說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Lee)在維珍尼亞州的雕像被毀還屬於可以理解的範疇,那麼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雕像都未能倖免,就讓人遲疑。傑佛遜縱然是數位國父中最為「有問題」的一位,包括從未放棄蓄奴,但這並非美國歷來推崇他的理由。作為《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傑佛遜曾親手寫下「人人生而平等」等詞句。
以至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期在Twitter警吿:「我已授權聯邦政府逮捕任何破壞、摧毀美國紀念碑、雕像或其他此類聯邦財產的人,並根據《退伍軍人紀念保護法案》或其他相關法律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他還補充道:「這項規定立刻有效執行,也可能適用於已經發生的破壞案件!沒有例外!」
I have authoriz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arrest anyone who vandalizes or destroys any monument, statue or other such Federal property in the U.S. with up to 10 years in prison, per the Veteran’s Memorial Preservation Act, or such other laws that may be pertinent.....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June 23, 2020
且不說特朗普已經被平權運動者看作是對立面,即便不是,運動也已經在文化層面向着非理性的方向狂奔。所有與種族有關的事物,全都極致敏感,風聲鶴唳。
HBO一度下架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在加上一段說明視頻,承認電影用白人的浪漫愛情美化了那個時代,沒體現當時黑人之慘狀後,才再次將電影上線。經典美劇《老友記》(Friends)的製片人也承認該劇的全白人主演陣容缺乏多元性,說「我希望我當時就知道我今天知道的事情」。
Google積極開展自我批評,取消「黑白名單」的說法,改為「屏蔽名單」。有網友調侃,如果黑名單都不能再叫黑名單了,那恐怕黑森林蛋糕也得改名。歐萊雅(L'Oréal)集團宣布旗下的護膚產品在宣傳上將不再使用類似「美白」、「白皙」等字眼。沃爾瑪(Walmart)積極自查,宣布不再將黑人美容護理產品鎖進玻璃櫃——必須像副食品一樣擺出來。
《Vogue》雜誌主編、時尚界巨頭安娜・温圖爾(Anna Wintour)公開道歉,稱沒有給黑人足夠的工作機會——以後時尚圈記者裏必須有更多黑人。《體育畫報》記者工會自查,稱沒有黑人記者是徹底的失敗——運動員那麼多黑人,為什麼寫字的不是黑人?甚至連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黑人牙膏(Darlie),都在被母公司高露潔考慮改名事宜——為什麼不叫白人牙膏?
更誇張的是,一些憤怒的美國人打算徹底改寫國家象徵。雅虎音樂編輯林德賽・帕克(Lyndsey Parker)近日發表專欄文章,表示《星條旗》已經不再適合作為美國國歌。這首詩的誕生,據記載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1814年參與了美國與英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某天清晨,當他透過敵軍的炮火,看到高高飄揚的美國國旗時,詩興大發而作。但基自身就是一位奴隸主,還和反廢奴主義者有着密切的聯繫;甚至還寫過一首關於奴隸的詩。他說過「黑人是和白人不一樣的劣等人」這樣的話,要求把獲得自由的黑奴都送回非洲。他擔任律師期間,還曾和廢奴主義者對簿公堂。三藩市的抗議者近日已經推倒了基的雕像。
國歌之餘,首都的名字也被倡議更換。因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這個名字裏面「有壞人」。華盛頓指的是美國的國父,哥倫比亞則是指「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顯然,這兩位在今天的環境下都有問題。哥倫布作為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航海家,長時間被視作美國精神的代名詞。但隨着抗議運動的發展,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哥倫布奴役美洲土著人民的歷史上。近期美國的社交網絡上熱傳一篇題為《哥倫布是一個殺人犯、暴君、惡棍的九個理由》的陳年舊文,歷數哥倫布當年對印度安人犯下的罪惡。
由此一來,哥倫布不僅是最早在歐洲踐行種族主義的人,也是開啟白人奴役美洲和非洲人苦難史的人。於是有美國眾議員6月26日提出了一項決議:將「哥倫比亞特區」更名為「道格拉斯邦」(Douglass Commonwealth),這樣簡寫還是D.C.,就是和原來的簡寫一樣——以便若有人不喜歡新名字,亦可視而不見。「道格拉斯」用的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黑人民權運動家Frederick Douglass,也是最早為黑人權益戰鬥的黑人。
有網友表示,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大奴隸主國父華盛頓的名字早晚也會被從首都中移除。最早的美國憲法中規定了黑人不算人,他作為第一任總統也一樣沒有提出過異議。一個18世紀的歷史人物,無論如何也是不符合21世紀的價值觀的。
至此,之前網友所謂「美國正在經歷中國50多年前文革期間的『破四舊』」等言,如今看來愈發不是調侃,美國BLM運動甚至有向着「鬥資批修」前進的趨勢。
當然,「鬥資批修」是句玩笑話,畢竟BLM與文革完全沒有可比性。文革是由中國當時最高領導人發動的自上而下的政治運動,BLM是美國民眾自發的自下而上的平權運動。
儘管美國正在發生的魔幻場景客觀上包含了對殖民主義歷史的清算,但更多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左派主導的「身份政治」發展到極致的體現,而且已經極致到充滿荒誕感。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破四舊」有具體的時代政治語境。1966年6月1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當年8月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文革決定」,進一步肯定了「破四舊」的提法。但事實上,用什麼樣的方式「破四舊」,當時的中共領導層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有歷史資料顯示,1966年的「紅八月」裏,有紅衛兵組織打着「破四舊」的旗號,進行抄家、打人、破壞文物、沒收私人財產的行為,並將「地、富、反、壞、右、資」(「黑六類」)作為針對對象,很大程度上是文革在社會基層失控的表現。比如曾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的戚本禹回憶,「在背後支持這個『亂打人』、『亂抄家』和驅離『黑六類』人員等行動,是『首都工作組』控制的。」在他眼裏,「首都工作組」是個「神秘的機構」,無需向任何部門通報情況。
當然,有學者認為戚本禹的說法是為了攻擊他的政治對手,不可全信,但至少可以看出,「破四舊」本來是毛澤東宏大願景的抓手,一如目前中國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當時的官僚體制對共產主義理想形成了威脅,其中夾雜着高層的權力鬥爭,卻亦有理想主義改革的成分。但在現實中卻變了滋味,無論是高層的權鬥,還是中國社會上對「破四舊」的泛化、暴力化,都是對毛澤東「革命理想」的消解。連今天的中國左派(其中不乏「極左」)都承認,當年很多「破四舊」的形式主義做法是在「渾水摸魚、轉移鬥爭大方向」。
而今天美國的「破四舊」,從發起之初就處於「無政府」狀態,遠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背景,人們只是單純表達權益受到壓迫的不滿,乃至蔓延到各個領域,為此不惜走向歷史虛無主義。
在「身份政治」的外衣下,弱勢群體為自身爭取的每一個議題或許都能取得一定的實際成果,但同時也極易淪為標榜「政治正確」的工具,從而將階級問題、貧富分化等問題掩蓋。這也就難怪有評論認為,相比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領導的黑人平權運動,以及同時期主動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黑豹黨運動,美國的民權運動是「一代不如一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