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義偉甫上任首訪越南印尼 日本又針對中國了?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日本新首相菅義偉對越南和印尼的訪問10月21日已經結束,此次訪問備受關注,原因有二,一是這是日本新首相菅義偉的首次外訪,他沒有選擇美國而是選擇了東南亞國家。二是菅義偉在越南印尼頻頻提及南海、印太。

10月19日與越南總理阮春福會談時,菅義偉說「我們擔憂改變東海與南海現狀的單方面挑戰,希望與越南加強合作。」在會談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菅義偉表示,日本與越南將盡快簽署「防衛裝備與技術的轉移協定」,這一協定的簽署將會使得兩國在安全保障領域邁出重要的一步。

10月21日下午菅義偉在印尼首都舉行記者會,他說:「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只有實現自由、向任何人開放、貫徹法治精神,才可以實現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但在南海,卻出現了逆行的動向,我們對此深表憂慮。日本反對任何可能導致南海緊張局勢的行為。希望南海關係各國,不要使用威力,而是遵循國際法的基本準則來和平解決糾紛。」

指責中國改變現狀是過去幾年美日等國的共同基調,不少聲音認為菅義偉在越南和印尼的話透露出,他此次出訪的最大目的,是為了牽制中國在南海的行動,為日本尋找到「海上生命線」的共同保護力量。

+2

新首相的對華政策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以上擔憂不無道理。但在觀察人士看來,菅義偉此訪的目的並不能用針對中國來概括。

熟悉的地點

此行雖是菅義偉的首訪,但美國大選疊加新冠疫情限制了菅義偉的出訪地選擇空間。

菅義偉此訪更大意義上是新冠疫情防控初現成效後,日本外交恢復常態的體現,這和中國外交官近來接連訪問歐洲東南亞各國如出一轍。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受損的經濟儘快恢復,日本也不例外。恢復人員往來,儘快重啟商業直航是需要解決的現實議程。

東盟和日本的經貿關係一直都較為緊密。多年來,日本一直在對東南亞進行大手筆投資。經濟研究機構「惠譽解決方案」2019年6月的調查數據顯示,日本在東南亞投資支持的待定基建項目總價值繼續位列東南亞外資之首,達3,670億美元。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對東盟的出口額達11.58萬億日元(約合8,584億港元),從東盟的進口達11.76萬億日元(約合8,718億港元)。東盟已成為僅次於中國與美國的日本第三大貿易伙伴。

從這個視角看,菅義偉將訪問的目的地選在東盟,是日本本國經濟外交的現實需要。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第二次上台後首次出訪目的地中也包括越南和印尼。

菅義偉外交政策並未超出安倍範疇。圖為當地時間9月14日,菅義偉以絕對優勢當選自民黨總裁,安倍向其表示祝賀。(AP)

並不陌生的話題

此外,日本對南海、印太的關注,包括向南海相關國家提供防衛裝備,也並非今天才有。

2016年,安倍提出「印度太平洋戰略(strategy)」,到2018年11月日本政府一度將名稱修改為「印度太平洋構想(vision)」。

2018年,日本向菲律賓海軍提供了五架「多餘」的TC-90飛機。2019年,日本又向菲律賓空軍贈送了價值50億菲律賓比索(約合7.98億港元)的UH-1H直升機零件。2020年4月,據媒體報道,菲律賓將從日本採購一批總價值達5.5億美元的現代化雷達系統。日菲雙方已達成軍售協議。協議內容包含三部J/FPS-3ME型雷達站和一部機動式J/NPS-P14ME型雷達站。這是日本首次向另一個亞洲國家大批量出售昂貴軍事設備。

在菅義偉還未上台之前,今年8月日本與越南簽署了一項價值366億日元(約合27億港元)的貸款協議,將向越南提供六艘巡邏船,以增強越南的海上執法能力。

在此背景下,菅義偉訪問期間,日本越南稱儘快簽署防衛裝備和技術的轉讓協定。這是過往日本政策的延續。

圖為9月25日,身處聯合國總部的菅義偉首度以日本首相身份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Reuters)

中日關係取決於利益的協調

中日都是亞洲大國,日本對東盟國家的經濟影響力並不比中國小。伴隨着全球經濟重心向東轉移,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必然將東盟作為外交的重要方向。這和是否針對中國無關。

日本無意介入南海領土紛爭,但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體,南海馬六甲一線是其非常重要的海上安全通道。這一現實決定了日本非常希望維持地區局勢穩定。

日本對華有所防範,並試圖平衡中國的超強存在,這是事實,但其行動的對抗色彩已經大大降低。中日關係走過了2012年釣魚島紛爭前後的低谷,日本日趨偏向承認中國的崛起。日本的對外政策不處處以對抗中國為前提,是重大進步。

現在,中日兩國意識形態層面的競爭不是主軸,菅義偉20日在印尼的記者會上直言日本政府沒有參與亞洲版「NATO」的計劃,足以說明問題。

未來中日關係會受中美關係影響,但是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中日兩國在東亞能否處理好經濟安全等層面的利益衝突。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華文媒體輿論動輒將日本的動作解讀為針對對抗中國,是以過往的思維看待現在的局面。一是沒看到中美矛盾才是涉華最重要的問題,二是沒看到日本試圖在新局面中選擇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