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比特幣:共識能撐得起這種「貨幣」嗎?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2020年對全球經濟而言是艱難的一年,對比特幣(Bitcoin)而言卻是充滿機遇的一年。各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令全球流動性異常充裕,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連創新高。

嚴格來說,比特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目前,各國流通的貨幣主要是信用貨幣,貨幣的購買力由政府提供保障。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十五條規定「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那麼,比特幣無政府信用背書,其購買力從何呢?比特幣購買力來自於所有交易者的共識,即比特幣的交易者普遍認可這種貨幣的「價值」。也就是說,如果市場上的比特幣交易者認為比特幣價值100美元,那麼1比特幣就能在市場上兑換100美元。這也是為什麼比特幣會跟着「市場情緒」的起伏而大漲大跌。

從這點上看,比特幣的價格波動頗似有價證券,都被市場情緒左右。不同點是,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通常有一個「理論估值」或「合理估值」,雖然大多數時間有價證券會被高估或低估,但是,其價值仍會圍繞「理論估值」或「合理估值」上下波動。相比之下,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價值完全依賴市場的共識,缺乏共識的加密貨幣的價格會瞬間暴跌,甚至清零。

沒有任何政府或組織為比特幣的信用提供背書,共識是比特幣的價值基礎。(視覺中國)

共識其實是一個寫入比特幣基因的特徵。比特幣源於區塊鏈技術,該技術要求,只有得到社區大多數人的認可,新產出的區塊才是有效的。這種根據特定算法生產有效區塊的過程被稱作「挖礦」,挖礦成功會得到比特幣獎勵(目前為6.25個比特幣)。

當然,有共識就有分歧。由於挖礦的原則是先到先得,有時兩個礦工在幾乎相同的時間成功生產出有效區塊,此時區塊鏈就會分叉。此後,所有礦工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分別在兩條分叉各自挖礦,其中得到共識更多的分叉擁有更多算力,也會逐漸比另一條分叉更長。這時候,根據最長區塊鏈原則,所有礦工會回到最長的分叉繼續挖礦。較短的分叉被所有人放棄後,挖礦所得的比特幣也會消失。

上述分歧只是挖礦中的意外,產生的分叉被稱作意外分叉。然而,比特幣社區在完善區塊鏈時也會發生主觀分歧,產生硬分叉。例如,2017年8月1日,比特幣社區因技術路線問題產生分歧,區塊鏈出現分叉,分出了另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這種類型的加密貨幣也被稱作「分叉幣」。

在比特幣的發展歷史上曾出現多次分叉,既有意外分叉,也有硬分叉。無論是哪種分叉,只要失去共識,或者說失去繼續下去的礦工,這條分叉就會失去一切價值。事實上,大部分分叉幣通常會在一陣喧囂過後變得無人問津,價值隨之清零。由此可見,共識是區塊鏈延續的基礎,也是比特幣的價值所在。

只要有共識就能創造「貨幣」,區塊鏈運作的這種運作原理讓很多「頭腦靈活」的人看到空手套白狼的機會。因此,以建立共識共享社區為名,大量加密貨幣通過眾籌的方式被創造出來,這種模式被稱為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為了製造共識,本來屬於極客圈(geek circle)的加密貨幣被廣泛傳播,吸引了大量不清楚其運作原理的普通人。由於缺乏對技術的認可,以及對區塊鏈社區的歸屬感,這些來自普通人的共識只是投機心理作祟,一旦收益率不及預期,這些所謂的共識會很快消失。

可以說,加密貨幣成也「共識」,敗也「共識」。目前,加密貨幣跟蹤網站CoinMarketCap上記錄的4076種加密貨幣,有近一半加密貨幣因缺乏共識已經不再流通。這些加密貨幣的大起大落證明,當市場情緒高漲時,共識凝聚,加密貨幣或許能夠水漲船高;然而,當熱情退卻時,加密貨幣的價格也可能一瀉千里,甚至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