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定達成 中美歐三國演義的「轉折之戰」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中歐領導人12月30日舉行了視頻會晤,並共同宣布,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隨後,這一歷時7年達成的協定內容公布,雙方均表態。這一協定對中歐貿易、中歐關係、中國企業發展等多方面有重要影響。

歐盟領導人盛讚該協定是「歐盟與中國關係的重要里程碑」: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Twitter上寫道,「未來的後新冠疫情世界需要一個強大的歐中關係,以建立更好的未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晤順利結束後強調中國致力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為歐洲和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遇、創造更大合作空間。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即將履新的拜登(Joe Biden)團隊的回應卻顯得五味雜陳。12月31日,一名拜登過渡團隊的官員表示,在中歐投資協定達成後不久,拜登政府期待與歐盟磋商,以協調一致的方式應對中國不公平的經濟行為和其他重要挑戰。

但他同時表示在拜登政府正式履新之前,對中歐投資協定發表任何進一步的評論都是不合適的。

中美歐領導層風格各異的表態,反映出投資協定達成之後,中美歐三方所面臨的不同地緣博弈態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30日晚在北京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舉行視頻會晤。(AP)

對於中國來說,這一成果足可以稱得上是重大外交勝利。不僅成功化解了特朗普當局對中國的圍堵壓力,還讓自己推行多年的一帶一路戰略在歐亞大陸全線貫通。

此外,北京方面在談判中所承諾的對歐洲投資的高水平市場准入將觸發國內的一系列配套立法改革,從而為中國接續承擔經濟全球化旗手之潛力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對於歐盟來說,於內,難纏的英國脱歐談判不僅耗費了布魯塞爾方面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也讓歐盟的全球戰略藍圖被拖入困境之中。想要打破這一困境的歐盟必須找到一個強力市場為其做支撐,中國當仁不讓地成為最佳選擇。

於外,歐盟需要重塑自身,需要塑造一個嶄新的強國形象,最佳途徑就是達成規模可觀的雙邊自貿協定。

可以說,中歐投資協定只是布魯塞爾方面嘗試自主塑造全球政經秩序的其中一環。此前,《歐盟-日本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以及《歐盟-越南自貿協定》已先後出爐。之後,無疑也能看到更多的類似組合拳。

處境最為不利的是即將開啟拜登時代的美國,而這一「美國困境」的直接動因則在於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的「胡作非為」。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始於2013年11月,但在整個奧巴馬(Barack Obama)第二任期內談判進展極為有限。

其中的根本原因除了雙方在關涉各自重大利益的條款上難以做出實質性妥協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在此期間並未將圍繞這一協議的談判作為首要事項來進行。

對於歐盟來說,與美國的《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協定》(TTIP)談判才是布魯塞爾方面的頭等大事。與此類似,北京方面同樣將中美貿易談判作為優先任務。

2016年4月23日,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到訪德國漢諾威期間,一群反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協定(TTIP)的德國民眾湧向漢諾威街頭舉行示威遊行。(Getty Images)

然而,自特朗普當政以來,在「美國優先」戰略原則指導下的華府不僅公開與欽定的「天字一號」挑戰者中國展開全面對抗,就連一貫作為「民主橋頭堡」的歐洲盟友也不放過,歐美之間圍繞「不公平補貼」與「歧視性關稅」的貿易戰幾乎貫穿了整個特朗普時代。

特朗普當局的「胡作非為」給中歐雙方都帶來了重大戰略壓力,也觸發了雙方在儘早達成投資協定上愈發強烈的動機。

換言之,特朗普時代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和歐盟都創造了難能可貴的機遇期。因此,毫不誇張地說,拜登時代的美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

其在競選期間對重振美國製造業的全力承諾,決定了其無法成為如歐盟所願的「自由貿易信條」的忠實執行者,進而將導致拜登念茲在茲的重整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宏願落空。

而在對華關係上,布魯塞爾方面已經搶先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及時達成,為自身在未來主導西方世界的對華政策上佔得先機,拜登當局欲重新奪回絕非易事。

更為重要的是,中歐藉此契機進一步鞏固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的既有戰果,將令華府此前「孤立中國」的戰略企圖全面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