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成美國政壇「最大負面公約數」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1月7日,美國國會大廈發生暴力事件,數百名特朗普(Donald Trump)支持者在此期間進行示威活動,以向正在進行的國會聯席會議施壓。抗議者們攻破了國會大廈,使國會不得不緊急休會,被迫暫停選舉結果認證程序。

除特朗普本人為此強行辯護之外,幾乎所有的美國政壇頭面人物都異口同聲地對上述「暴行」予以嚴詞譴責,甚至連特朗普的「親密戰友」,現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也不例外。

如此「牆倒眾人推」的景象也揭示出一個殘酷的事實,即特朗普已成為當前美國政壇的「最大負面公約數」。絕大多數政治人物為前途計,都盡全力與其劃清界限。

2020年11月24日,特朗普總統在白宮發表講話,副總統彭斯在一旁看着。(AP)

不惟最新的國會山騷亂,同一天剛剛完全落下帷幕的美國國會選舉中,特朗普的「負面公約數」效應同樣十分顯著——這一點從當選議員的競選之路當中可見一斑。

作為佐治亞州參議員改選的「黑馬」,年輕的民主黨新生代後進者奧索夫(Jon Ossoff)在競選過程中極力避免直接觸及有關特朗普執政理念的問題,而僅僅表示:「特朗普正在離我們遠去,我們應該儘快忘記他」。

這位靠民權運動起家的年輕後生,原本對特朗普上任以來的一系列「倒車式」的移民政策持激烈批判態度。

但在已然陷入特朗普主義泥沼的美國選舉政治中,為拉攏中間選民計,其本人也只能暫且收起對特朗普的「雷霆之怒」,而專注於對一些事關普通選民切身利益的專門政策上——比如許諾向該州民眾發放每人每月2000美金的「疫情補貼」以及重啟奧巴馬時代的醫保改革,以期讓每個普通美國公民都能擁有負擔得起的基本醫療保障等。

與奧索夫類似,佐治亞州另一位民主黨當選議員沃納克(Raphael Warnock)也曾為「特朗普泥沼」而頭疼不已。非裔出身,選擇教士道路的他,一直立志以1960年代的著名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為榜樣,為族裔平權而奮鬥終生。

在這一理想感召下的他,自然對特朗普那套「白人優先」的「惡劣種族主義」理念嗤之以鼻。但受制於「特朗普泥沼」的選舉環境,其本人也不得不選擇與奧索夫相似的「迴避意識形態之爭」而專注於具體惠民政策的「務實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泥沼」不僅極大影響了民主黨競選者的行為模式,也幾乎同等程度地影響了特朗普「名義上的同路人」——共和黨議員候選人的戰術與策略。

蒙大拿州成功連任的共和黨參議員丹尼斯(Steve Daines),雖然自特朗普執政以來就幾乎在所有施政綱領與具體舉措上全面站台特朗普。但在被特朗普主義攪得烏煙瘴氣的選舉年,很多原本默認為「共和黨鐵票倉」的正統保守派選民都開始疏遠特朗普。

如此情形之下,為連任前途計的他不得不選擇盡量與特朗普切割,在施政理念與具體政策上都與後者拉開距離。比如其在移民政策上一改此前力挺特朗普的姿態,在抨擊少數族裔非法移民——尤其是拉美裔與非裔的調門上明顯軟化。

無獨有偶,另一位「特朗普的親密戰友」,成功連任的堪薩斯州參議員馬歇爾(Roger Marshall),也在競選期間與特朗普保持了「友善的距離」。

可以說,本次國會改選中,特朗普已然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紅藍兩方候選人都必須迴避的「負面因素」。

雖然兩方候選人迴避的動機不盡相同,民主黨候選人是出於避免激化與那些部分認同特朗普施政理念的中間選民的矛盾,共和黨候選人則試圖盡全力保住正統保守派基本盤。

受「特朗普泥沼」的影響,本屆當選議員從目前表現來看,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擱置意識形態爭議」,並專注於技術性議題的傾向——無論是嬰兒潮世代還是後繼世代皆是如此,對於處於紛爭亂世的美國政壇來說,這一轉向或許並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