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借新疆問題測試「抗華戰線」的可行度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進入2月下旬,隨着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召開,已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常規話題的新疆問題也再次升温。但發生在2月22日的此次大會較之以往已有所不同。

相對於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美國高調簽署「人權法案」、制裁新疆農產品的做法,拜登(Joe Biden)時期的美國則以「國務院正在評估」為由暫時沉默。

與此同時,英國、澳洲以及加拿大、土耳其、德國乃至日本等國卻加大力度,「譴責」北京,這其中又以英、澳兩國最為突出。英國外交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發布了預錄的視頻;澳洲則率先呼籲聯合國對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的指控展開調查。這種局面很容易讓外界回想起西方世界在2008年前就西藏問題發動的攻勢,一場意識形態層面的激烈鬥爭也再次浮出水面。

北京在2019年間至2020年間遭遇的新疆問題,至今仍在延續:

+5

不過,美國等西方國家借新疆議題制衡中國的策略很難奏效。從最近拜登對歐外交來看,美歐雙方的裂痕比奧巴馬(Barack Obama)後期時的分歧還要大。譬如就在2月19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就認為,歐洲不能再過度依賴美國。

至於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成為西方流行語之一的「新疆種族滅絕」,這一號召也在特朗普下野,其當局瓦解之後暫時回歸口頭。

2021年2月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國務院介紹美國總統拜登到講台前發表演說。雖然此人認同其前任在新疆問題上的態度,但華盛頓方面就給出了另一種評價。(美聯社)

雖然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蓬佩奧(Mike Pempeo)在2021年1月19日下野前喊出這一口號後,其繼任者布林肯(Antony Blinken)即稱「同意該說法」。但到了西方世界,各國領袖對此就保留態度,譬如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就拒絕直接表態,英國下議院同樣否決疑似針對中國的「種族滅絕修正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拜登當局對於這場前朝遺留的大戲可能態度也是欠奉的。但這場基於意識形態的風波仍有繼續下去的道理,此番的美國可能另有安排,他只想藉此確認一下其「盟國」的配合程度。在拜登強調「美國回來了」,表示美國將着力重新修復與北約盟友以及日韓等國的關係之際,他更有必要檢驗一下合作方的配合效率。

事實上,拜登當局的核心對策,即其所謂「拜登經濟學」比起意識形態對峙,更需要有力盟友的協助。拜登在當選之後即稱「美國需要與盟國協商設定全球貿易規則,應對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此外,他還確認不會立即採取行動,以取消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輸美半數以上產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對此,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在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就馬上發起針對中國企業、有關不公平貿易問題的「337調查」。

特朗普時期的貿易戰風波在拜登的時代仍存隱患:

當然,相對於交替使用極限施壓和貿易霸凌,試圖藉此勒索的特朗普當局,拜登團隊可能要圓滑一些。

在拜登的幕僚中,希望中美妥協、各退一步的政界、財經界人士不在少數。以坎貝爾(Kurt Campbell)為首的新一批美國政要還在1月4日指出,拜登治下的美國需要醖釀一種「競爭與和平共存」的對華環境。在美元發生較大幅度貶值,2020年度流入美國的外資為1,340億美元,較上年下降49%,亦少於流入中國的1,630億美元之際,拜登在經濟等問題上更需要團結其盟友,並期待在相關問題上得到配合。

也就在2月24日,拜登當局已經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對半導體晶片、電動車高容量電池、稀土及藥物4項關鍵產品供應鏈,展開為期100天的審查作業。考慮到這一系列問題背後的短缺等局面最終難免指向中國,或許,美國盟友們在新疆問題上展示的態度會讓拜登調整下一階段在相關問題上與西方諸國互動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