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投資 歐盟尚須放下戒慎恐懼的本能反應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近日,一則有關里斯本中資醫院受援爭議的消息在歐盟輿論場持續發酵。據悉,處於輿論漩渦中心的是一家名為「Santa Mario」的大型綜合醫院,該醫院由中資背景的復星國際控股,是目前葡萄牙國內最為知名的私立綜合醫療機構。

在最新一輪德國對葡萄牙的疫情醫療援助中,該醫院成為最大受益方。這一案例引發了柏林方面的不滿,並連帶引發了歐盟輿論場相當程度的震盪。

輿論一方面把矛頭指向葡萄牙衛生當局,指責其沒有提前說明主要受援方是中資背景的私立醫療機構。另一方面,則對該中資醫院秋後算賬,歷數其悶聲發大財的「罪惡往事」。

比如葡萄牙知名獨立調查記者巴羅什(Rui Barros)稱該醫院在新冠疫情爆發的頭七個月裏總共從葡萄牙政府那拿到了高達4,000萬歐元的財政撥款,並對葡萄牙乃至整個歐盟至今仍然缺乏對中國投資之於歐盟影響的系統性討論憂心忡忡。

在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餘温尚存之際,如此「友邦驚詫」式插曲的出現顯得頗不和諧,其背後反映出的當下歐盟對中資種種糾結心態的問題更為耐人尋味。

如果說「私人資本屬性」強烈的復星國際因為「不當受援」而激起輿論震盪的話,一些在歐盟官方看來更具「北京主導色彩」的中資經略行動則受到了實質性的政治打壓。

2021年1月28日,用於運送新冠患者的救護車在里斯本Santa Mario醫院前排起長龍。在德國醫療援助到達前,由於新冠病例激增,整個葡萄牙的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Getty Images)

2018年,德國聯邦政府出手阻止了中資背景的煙台台海集團對該國西北部艾倫鎮的機床製造企業——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製造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發起的併購,這家擁有約200名員工的萊菲爾德專門生產用於航天和核工業的高強度材料。在對這項交易進行調查後,柏林方面認為交易可能會「危及德國的公共秩序與安全」。

其中的依據則是2017年9月德國聯邦議會通過的有關加強對有意收購被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外國投資者實行嚴格管控的法案,雖然法案沒有明確針對特定國家,但鑑於彼時中資大舉進軍歐陸之勢,中國顯然是重要目標之一。

無獨有偶,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重點項目的匈塞鐵路也遭遇了類似命運。該項目於2015年11月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峰會期間敲定,但在後續推進階段遭到歐盟方面的強力阻撓:2017年2月,歐委會啟動了對該項目的立案調查,以查證評估這個總額28.9億美元鐵路項目的財務可行性,以及其與歐盟有關大型交通項目招標法律的兼容性問題。

2020年5月30日,塞爾維亞舊帕佐瓦的匈塞鐵路建設工地施工現場。連接布達佩斯與貝爾格萊德的匈塞鐵路改造項目全長350公里,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標誌性項目。(新華社)

這一項目也因布魯塞爾方面的合規調查而陷入僵局數年,直至2020年5月,歷經布魯塞爾-北京-布魯塞爾三方反覆角力撕扯的匈塞鐵路項目才正式獲得匈牙利國民議會的批准。

毫不誇張地說,上述種種糾葛充分反映了歐盟——尤其是作為「歐盟經濟引擎」的德國對中資進軍歐陸的矛盾心態。一方面,經歷過歐債危機洗禮的柏林執政精英明白,在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日益鬆動的大勢之下,歐盟未來的經濟振興離不開中國投資的幫扶——這一點從默克爾(Angela Merkel)力推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談判的一系列努力中可以得到充分映證。

另一方面,基於意識形態的長期偏見,柏林決策精英仍然對中國投資背後的政治動機疑慮重重。在這種偏狹心態之下,一些對常規商業投資行為「過度敏感」的案例就層出不窮——最近的中資醫院受援爭議即為明證。

在對中國投資的矛盾心態之外,德國產業資本集團心照不宣的「歐盟自留地」心態也部分促成了近年來頻發的對中國投資的「酸葡萄行為」。在這一理念中,整個歐盟——尤其是環日耳曼文化圈的中歐四國,被作為德國產業資本的後花園。

為此,德國產業資本集團往往將在四國產業鏈中佔據絕對優勢的掌控地位視為理所當然之事。進而對任何試圖染指其後花園的外來資本持高度排斥姿態,並盡一切可能地進行打壓。

在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達成的當口,中歐在地緣戰略——特別是地緣經濟層面的合作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對中國投資的矛盾心態也好,「歐盟自留地」的保護主義成見也罷,都是試圖在全球地緣格局中成為自主一極的歐盟亟待克服的理念性障礙。如果歐盟放不下這種戒慎恐懼的本能反應,自主一極之夢亦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