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北京會晤 中國作為中東調停者走向了2.0
中俄伊三國海軍艦艇剛在伊朗恰巴哈爾港附近區域舉行了「安全紐帶-2025」聯合演習。中方派出了052DL改進型導彈驅逐艦「包頭艦」、綜合補給艦「高郵湖艦」在內的護航編隊參演。聯合演習剛一結束,緊接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3月12日宣佈,中方將於3月14日舉行中俄伊北京會晤,重點圍繞伊朗核問題舉行磋商,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伊朗副外長加里布阿巴迪將應邀赴華出席活動。聯合演習結束的次日,就立刻在北京舉行關於伊朗核問題的會晤。這場看似常規的外交會晤,也就顯得頗有些不尋常。
2023年,伊朗和沙特在北京實現了「破冰」和解,兩國正式恢復了外交關係。2024年,巴勒斯坦14個派別的代表又在北京舉行對話,並簽署了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團結的《北京宣言》。中方為中東和平所做的努力,國際社會都看在眼裏,所以這一次有關伊核問題的談判,德黑蘭再一次找上了中國。這次中俄伊北京會晤,由中方作為東道主,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負責主持此次會議。
此次會晤選在美伊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召開。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制裁後,伊朗核問題陷入長期僵局。儘管2021年協議部分條款重啟,但美伊互信始終脆弱。日前,特朗普還在伊核問題上瘋狂「刷存在感」。開始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還威脅「不談就打」,更加激起了德黑蘭的反感。
如果說一開始,伊朗新總統佩澤希齊揚還對特朗普政府抱有一絲幻想的話,那麼在看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當前的處境後,對美國所剩無幾的期待,也就蕩然無存了。就在近日,佩澤希齊揚在演講中,還尤其提到了美烏總統白宮爭吵的一幕,直言美方應該為自己對澤連斯基所作的事「感到羞恥」。同時,對於特朗普威脅伊朗如果拒絕核談判,美方將採取「軍事行動」的警告,佩澤希齊揚也乾脆撂下一句重話,直言伊朗不會接受這種「威脅式」的談判,還告訴特朗普「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伊朗總統這番話,等於是表明了態度,不接受美國的軍事恫嚇,但對於談判一事,伊朗並沒有完全拒絕,只不過無法接受美方提前預設條件的做法。畢竟不到最後一步,伊朗也不願意捲入跟美國的軍事對抗,更何況當前伊朗的經濟局勢也不容樂觀,因此急於讓西方解除經濟制裁,而這一心理也被美方精準捕捉到了。
前幾日就有消息稱,特朗普請普京幫忙,在伊核問題上充當美伊談判的「中間人」,克宮方面後來也證實稱,普京同意了美方這一請求。所以這一次中俄伊舉行伊核問題北京會晤,或許也是在為後續談判提前做個鋪墊。但不管怎麼說,這次沒有美方的參與,而是中俄伊三方啟動獨立協調機制,在當前複雜的中東局勢下,圍繞伊核問題展開交流,都是一次重要的國際實踐。
毫無疑問,美方一味地對伊朗強硬施壓,無助於和平解決分歧。事實上,從伊朗和沙特 「破冰」,到巴勒斯坦14個派別加強團結的《北京宣言》,北京都提供了一個談判範本——那就是關於「發展」。
仔細看看中國、俄羅斯、伊朗三國是如何「綁定」的。伊朗是中國第三大原油供應國,俄羅斯則是關鍵能源夥伴。通過推動本幣結算能源貿易、共建波斯灣-中亞運輸走廊,三國試圖構建出一個「去美元化」的能源網絡,對沖美國金融霸權。此外,伊朗的導彈技術、俄羅斯的軍事經驗與中國的基建能力,或形成互補性區域安全框架,例如聯合護航紅海航道、反制西方軍事威懾。 並且,不同於美西方「以壓促變」的舊邏輯,中俄主張通過對話解綁制裁。此次會晤可能提出「分階段解除制裁+國際核能合作」的替代方案,例如允許伊朗保留部分鈾濃縮能力以換取西方取消石油禁運。
這些合在一起看是什麼呢?是很重要的發展權。這種基於發展權的談判框架,事實上直指美國單邊制裁的合法性危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角色其實已經從「調解者」到「議程設置者」 ,已經從調停者走向了2.0:不再侷限於勸和促談,而是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且進一步推動區域整:以「中伊25年合作協議」為支點,聯通中亞、南亞、中東經濟圈。
中俄伊北京會晤,自然是尋求破解伊核僵局的鑰匙,而如果結合看伊朗沙特破局,巴勒斯坦的努力,再到中俄伊三國若能在「尊重主權」與「共同安全」間找到平衡點,那麼,撬動全球地緣格局的槓桿正在形成。當然,這場「三方棋局」的最終落子,仍需直面大國博弈的殘酷現實。未來幾日,且看北京如何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