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東亞棋局:日、韓、台各扮演什麼角色?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昔日美蘇冷戰,令全球承受巨大地緣壓力,而今中美之間或許算不上「新冷戰」,但大國相傾所激起的駭浪已成各方最艱難的外交難題。

對美國而言,其盟友體系既附帶諸如軍費、保護盟友等責任,更是其最大地緣戰略資產。相較於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造成的一系列與盟友間的摩擦,随着現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等人一再強調諸如「力量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等概念,可以預估拜登(Joe Biden)政府將以盟友體系為着力點,試圖藉此針對中國發起一系列地緣舉措。

其中,日本、韓國和台灣因地理位置成為美國「力量倍增器」中最重要的抓手,不過三地又因其各自的不同,而扮演迥異角色——如果說日本是「工具」,與美國相互利用,那麼韓國便是「砝碼」,是美國極力爭取的天平,而台灣則是「籌碼」,其根本作用在於用來向北京施壓。

日本:相互利用的工具

就在上周中美2+2阿拉斯加會談之前,美國國務卿和防長於3月16日至18日訪問日韓,並與日方代表發表聯合聲明,稱中方行為與現行國際秩序不符,對國際社會構成挑戰,乃至就台灣、涉海、涉疆等問題表示關切。此舉引來中方的反駁及批評,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更以罕見而嚴厲的措辭批評美日「狼狽為奸」,日本「甘願仰人鼻息,充當美國戰略附庸」、「背信棄義」、「引狼入室,出賣本地區整體利益」。

美國曾是日本最為重要的政治軍事盟國和經貿夥伴。如今中國則是日本最重要的經貿夥伴,且愈發加深。(Getty)

日本的這類取態頗值得玩味。一方面,其之所以要「引狼入室」,無外是為了藉美國遏制中國,避免自己在中日關係裏陷入過於被動的局面,以便與中國討價還價。更何況,香港2019年反修例運動和新冠疫情以來,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觀感持續下墜,日本政府做這類表態也是「政治正確」。

但另一方面,這類現況也不至於對中日關係造成過多負面影響。畢竟日本普通國民對政治尤其是國際政治關注度有限,日本政治實質上依舊由自民黨一眾「老人」決定,而這批政界、商界、學界的「老人」向來對時勢有着相當高的把握。

譬如,在歐、美、英、加相繼就「新疆問題」制裁中國後,日本方面僅表示「鼓勵中國就新疆人權採取負責任行動」,並解釋道「因日本和中國在地理和經濟相近,並不具備就人權事務向第三方國家實施制裁的法律基礎,不會跟隨歐美多國向中國實施制裁」。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又於3月24日強調,日本美國2+2會議聯名聲明中涉及中國的內容並非批評,自己有意與楊潔篪及王毅直接溝通。

2019年5月26日,訪美的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與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球敘。安倍以「君子豹變」的方式與美國周旋,是美國盟友中少有的可與特朗普融洽相處的領袖。(Reuters)

畢竟,日本「引狼入室」的目的是提高面對中國時的底氣,若拉攏美國,則會降低日本在面對美國時的底氣。向來精於算計的日本決策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日本所面臨的亞洲大陸,已不再是數十年前那個對日本充滿敵意、且沒有過多經貿往來的中朝韓。日本縱然依舊面臨朝鮮導彈等安全威脅,所以要依靠美國的軍事合作,但在中國問題上,「倘若日本親美反中,美國是否有足夠意志在亞太對抗中國」,對此已有愈來愈多日本人質疑。而鑑於日本對中國市場、資本、生產鏈愈發深厚的依賴,這都決定了日本在中美對抗過程中,正從二戰結束後的「美國的堅實盟友」轉變為「中美投機者」的角色。

對此情況,拜登政府深知日本對美國的依賴和猶疑,這也決定了兩國關係相互利用的本質。而對中國來講,一方面要對日本這種「吃軟不吃硬」的對象嚴加打擊,加大日本倒向美國的代價,與此同時妥善擱置諸如釣魚島主權等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並通過政經合作擴大日本對華依賴度。

3月18日,文在寅於青瓦台接見來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中)和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Getty)

韓國:極力爭取的砝碼

韓國的情況大抵也是如此。面對美國拜登政府的親善拉攏,首爾在歡迎之同時也在觀望。

美國要保護對自身有利的舊有國際秩序,又無法更改中國興起的趨勢,這時拉攏多國「合縱」當然是上選,可是美國又無法填補中國所能提供的市場和資源,是以也就無法令各盟國全面配合。

相較於日本,韓國在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比日本更深,在經濟上亦比日本更依賴中國,政治上更因半島南北關係和被殖民、分裂的歷史,而有更深的獨立自主訴求,是以韓國也更努力地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

3月18日,美韓雙方舉行外長與防長的2+2會談,期間就駐韓美軍軍費調整草簽協議,待兩國國會批准。據韓方公佈,韓國2021年要向美方支付約10.5億美元軍費,上升近14%,且於2022年至2025年逐年遞增,與韓國國防預算增幅持平。(Getty)

在美國官員訪問韓國期間,韓國拒絕與美國一齊指責中國,而是由外長鄭義溶單獨表示,「美國、中國對韓國來說都很重要。美國是韓國唯一同盟國,中國則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讓韓國在美中之間選擇任何一方,根本不可能,也不可取。」

在中美博弈的維度下,韓國更似一個關鍵的砝碼,它完全倒向美國,則東北亞就會形成針對中國的類冷戰結構,中國在半島方向將面臨極大壓力;相反,如果它能保持適當獨立,不加入拜登的遏制聯盟,則美國的聯盟戰略就會在東北亞出現了一個戰略性的巨大缺口,這條防線將不攻自破。所以,韓國在中美之間的倒向,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東北亞地緣格局的走勢。

是以雖然中國不會奢求韓國站在中國這邊,美國對韓國「力保中立」的態度也有清晰認知,但中美都會軟硬皆施,爭取韓國這個天平向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傾斜。

台灣:對北京施壓的籌碼

相較之下,處於「第一島鏈中點」的台灣就頗為被動。

美國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R. Stilwell)8月底表示將堅定不移維護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協會官網)

同樣是在阿拉斯加的中美2+2會議上,中方強調台灣問題涉及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與退讓的餘地,而那個在美國國會脫口而出「台灣是國家」的國務卿布林肯,也向中國和各媒體重申了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堅持。一度引發台灣綠營人士的歎息。

其實,無論特朗普也好,拜登也罷,都會有「對華強硬」,卻也都不會「反中」。畢竟,不會有人跟鈔票過意不去。一句簡單的「鈔能力」背後,涉及的是美國產業鏈正常運轉、企業收益、股東分紅、社會就業、國民日常消費,以及由這一系列因素所延伸出的選票。

所以,不管布林肯跟日方會晤時多麼義正言辭地痛罵中國《海警法》,最後也要將與中方的會晤安排為最終重頭戲。所以,任何美國政府都會為民主價值等因素做相關表態,會為了和大陸討價還價而將台灣當做籌碼,但不會有任何美國政府願意令自己被阻隔於14億人的市場之外。美國對台灣民主價值的支持將是永恆的,但支持也僅限於「民主價值」而已。

根據《台灣關係法》,「如遇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遭受威脅,因而危及美國利益時」,美國總統需和國會依憲法程式,決定美國所應採取的行動。(Getty)

在今天由中美台三方參與的兩岸關係裏,大陸統一台灣只是時間問題,而只要大陸國力愈強,就將愈發掌握統一時間和方式的主動權。在台灣問題上,中美大抵都就此劃定了紅線,中方的底線就是要美國繼續重申「一中原則」,美方的底線則是大陸不要動武,令現況維持。

在這兩條紅線之間的模糊空間,便是檯面上一些諸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與大陸有根本性分歧,會確保台灣有自我防禦的軍事能力」、「北京重申台灣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嚴詞抗議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口水仗和「兩國領袖不會於4月氣候峰會連線」等姿態,以及檯面下,兩國繼續摸索合作的方向,共同管理分歧。

台灣被動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自身對中美的依賴都太強,而自身的籌碼太弱。當自身沒有籌碼的時候,最容易的出路就是倒向一邊,將自己變為籌碼。當籌碼沒被拋出的時候,其作用是最大的,可是當籌碼總有被輸掉、又或是兌換套現的時刻。所以這條最容易的出路,也是一條只能按持有者意願行事,且終將以悲劇收場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