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拜登在一個關鍵問題上能理解習近平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的提出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為描述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實用的角度,過去四年中美近乎全領域的競鬥,也為他的觀點提供了現實註解。在他的論述中,中國是崛起國,美國是守成國。現實情況下,崛起的中國對守成的美國產生了影響,艾利森將之比喻為權力的蹊蹺板。一方的崛起會改變權力結構,引發權力蹺蹺板兩端的力量不平衡。

他曾在2017年出版的新作《註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中,從歷史的角度,展示了16種修昔底德陷阱範式,得出結論,僅有4種避免了戰爭。也因此,艾利森一再提示中美陷入熱戰的危險性,他稱,「現在我們生活在相互毀滅的時代,我把這比作不可分離的連體雙胞胎,當其中一方衝動行事,它能毀滅雙胞胎中的另一方,同時也毀掉自己。」

近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連線艾利森,以新時期為切入點探討中美的競合關係,在與該智庫主任王輝耀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晨的對話中,艾利森補充了一個對於中美關係的新認知:「我們那一代人所想象的那種「接觸」,是一個落後的、貧窮的、發展中的中國和美國接觸,中國追隨美國的步伐、聽從美國的指導、加入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艾利森長期關注前沿國際事務,為美蘇關係,中美關係,恐怖主義,古巴導彈危機、中東問題、國際社會變化等問題發聲。艾利森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創始院長。(CCG供圖)

艾利森曾任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第一任期的助理國防部長,也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者和戰略家,在美國國家安全,國防政策,核軍備控制,地緣政治競爭和戰略決策方面頗有建樹。現如今,他的很多學生、同事都進入了拜登政府,可以説,艾利森的研究是當下美國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之一。

在此次公開對話中,艾利森透露出對於中國歷史的興趣,試圖從中找到大國競合關係的靈感。他引用宋遼關係説「北宋發現不敵遼國,便與遼締結檀淵之盟,劃定競爭範圍,並確定合作領域,遼認可宋是一個大國,而宋每年給遼以歲幣,這是競合關係的早期版本。」

艾利森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舉行線上對話,討論新時期中美關係。(CCG供圖)

當然,在提及這段歷史之時,艾利森謙遜地表示,自己不是非常瞭解中國歷史,雖然很多中國人不贊同北宋的做法,但他本人更關注其中包含的競合關係,因為檀淵之盟至少讓雙方保持了一兩百年的和平,艾利森認為這是一樁好事。

對於艾利森提到的宋遼歷史,李晨回應道,需要從更長的歷史視角考察這一案例,因為宋遼的和平是經歷了30年左右的戰爭才達成,但在21世紀的今天,不可能先進行長期戰爭再協商和平,因為代價太高。不過,這段歷史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宋遼之所以能在戰爭之後獲得和平,是因為雙方意識到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訴諸武力解決,還需要關注國內問題和其他區域的挑戰。

察覺到艾利森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興趣,王輝耀試圖藉機提醒對方,中國在對外問題上追求和平的歷史經驗。他引用新加坡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的觀點稱「中國歷史上對外一直追求和平,這為中國復興提供了助力。」

CCG創始人王輝耀教授對話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創始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晨參與研討。對話圍繞歷史視角下的大國競爭、如何來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徑建議、安克雷奇會談後的中美關係、氣候變化的全球應對等話題展開。(CCG供圖)

艾利森對於拜登政府之下的中美關係流露了較為樂觀的看法,他認為,拜登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應該會認同菲茲傑拉德(Francis Fitzgerald)在《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小説中提到的觀點「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需看其腦子裏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因此,中美兩國能夠在氣候變化、全球抗疫等領域找到合作的空間,即使存在第三方觸發因素如台灣問題、朝鮮問題等其他衝突因子,二者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協調和合作的方式和機制,避免毀滅雙方。

艾利森尤其提到,中美競爭中包含了一種奧林匹克精神。對此,王輝耀補充道,中美需要避免互相挑對方的毛病,應該更高、更快、更強地解決各自內部問題。

艾利森提到多次戰爭的危險,他認為,大部分民眾無法對此構建想象,他的觀點是,一旦中美雙方發生核戰爭,兩國將不復存在,基本上沒有人類可以在激烈的熱戰中倖存。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在兩國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解釋清楚這件事。

李晨也認同這一個觀點,他提到,危機管控非常關鍵,不僅可以防止危機升級和失控,而且能促使決策者、民眾和輿論冷靜下來。

在這一問題上,王輝耀補充道,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最終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實現相互理解,他向艾利森提問,如何讓西方接受中國。

艾利森回應稱:「你看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我的一個中國朋友説,『這就好像是美國版的中國製造2025』。」他認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美國有很多需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

此外艾利森讚揚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認為這是一個因時而動,不囿於舊模式的設想。拜登對於兩國可能陷入無休止的競爭,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也有深入的理解。

「我認為我們對各種觀點是敞開大門的,所以我贊同CCG舉辦的一系列對話,我認為中國很多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可能有些過於含蓄,所以他們沒有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希望您這樣的智庫可以收集更多觀點,因為很多像我一樣的美國人只能讀懂英文材料,希望能有更多牽線人。」最後,艾利森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