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變換賽道 對中美太空競爭格局影響幾何?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聯合主辦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在南京召開,會後發布有關雙方合作建設該科研站的聯合聲明,明確該項目將向所有國家、國際組織及國際夥伴開放。

這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又一里程碑。更進一步而言,如果考慮到近來中美俄在空間探索領域的一系列相關動態,中俄的上述舉措另有一番深意。

4月18日,俄副總理鮑里索夫(Yury Borisov)在由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主持的一次內閣會議上公開進言稱,俄羅斯將在2025年之前全面撤出當前的國際空間站項目。作為對鮑里索夫發言的補充,俄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Dmitry Rogozin)在次日即表示,俄羅斯將在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同時,啓動屬於自己的,新的軌道空間站項目,新項目預計於2030年完工。

結合拜登執政以來每況愈下的俄美關係窘境,俄羅斯此番撤出國際空間站的動議絕非偶然,相當程度上是對華府近來不斷加碼的、圍堵俄羅斯之系列舉措的直接反制。

但受本國財力所限,尤其是鑑於其近年來受西方陣營制裁而長期低迷的經濟形勢,單靠俄羅斯一國之力,顯然無法達成羅戈津描繪的「2030願景」。因此,藉助不斷深化的戰略協作夥伴紐帶,與中國合力打造新版空間站就成為莫斯科方面的不二之選。

+2

與俄羅斯類似,對中國來説,雙邊合作打造月球科研站也是雙贏。事實上,自1992年開始,中國就着手打造代號為「921工程」的永久性空間站項目。但多年來受資金、技術方面的種種限制,項目進展一直困難重重。

期間,北京方面也曾試圖加入國際空間站(ISS)項目,謀求共同發展。不過2011年,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憂慮」為名,推行法令禁止美國與任何與中國政府相關的人展開太空合作,是以國際宇航員唯獨禁止了中國宇航員登陸。中國的空間站建設只能重回「自力更生」的軌道。

靠着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與技術積累,中國自主空間站項目取得了長足進展,並即將於今年4月底發射首批上述空間站的核心組件,乃至待得ISS於最晚10年內退役後,「天宮號」也將成為僅有的國際空間站。在此背景下,俄羅斯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合力,以及俄羅斯在載人航天與空間站運營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將為中國太空探索計劃注入明顯助力。

雙邊之外,中俄全面開放的姿態,也在美國歷屆政府的「排他性多邊主義」之外建立了另一種可能。未來中美俄三強的太空探索將何去何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