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拜登首次出訪 美歐的「中國之戰」步步驚心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我確信,擺在桌面上的中歐投資協定是向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我們與中國之間有分歧不假,但與之合作對我們來説也同等重要。」在G7峯會即將召開前夕及拜登不斷號召盟友「聯手制華」之際,歐盟三巨頭之一,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在接受法新社專訪時發出了上述與拜登力倡的「歐美團結」口號明顯不和諧的聲音。細究之下,頗為耐人尋味。

事實上,這並非歐盟方面在峯會前夕突然拋出的「重磅利空」。在5月下旬,美國國家安全局與丹麥情報局聯手監聽歐洲盟友的風波就已然引發歐盟主流輿論場譁然。

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幾乎在事件披露的第一時間就向美國提出了嚴正抗議,稱華府這種對盟友的監聽行為完全不可接受,並要求直接當事方美國國家安全局與丹麥情報局立即對此一事件做出合理解釋。

更為「巧合」的是,挪威與瑞典這種在政治安全領域高度依賴美國的「北歐鐵桿」竟然也步法德後塵跟進,指責華府此舉觸及了盟友關係的紅線,是個「原則性問題」,並表示將嚴肅對待此一事件。

2020年12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舉行視頻會晤。圖為米歇爾發表講話。(Reuters)

如果就事論事的話,平心而論,美國監聽歐洲盟友的醜聞絕非新近出爐之事。早在2013年,由叛逃的美國中情局前職員斯諾登引發的稜鏡門事件,就對美歐夥伴關係產生過重大沖擊——毫不誇張地説,此一事件的衝擊力度遠甚於最近爆出的監聽醜聞。

最新版「美國監聽盟友醜聞」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披露的時間點,恰逢G7峯會召開前夕,而這一由拜登當局主導的峯會主旨正是有關「摒棄前嫌,一致對華」的。

美國與歐洲盟友圍繞間諜活動的爭議由來已久,圖為2014年7月19日,美國駐德大使館外牆上的燈光秀。該燈光秀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主題,圖中的奧巴馬頭戴一頂刻有「國家安全機構在大屋子裏」的棒球帽。此諷刺漫畫旨在表達對美國監聽盟友行為的強烈不滿。(Getty Images)

兩相對照之下不難發現,歐盟在峯會前夕適時拋出上述頗為刺耳的「歐美不睦」雜音,其主要目的在於儘可能多地獲取在談判桌上向拜登團隊施壓的籌碼——尤其是在後者意圖聯歐制華的核心工程「藍點網絡」計劃上。

這一旨在抗衡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美版「一帶一路」最早由特朗普當局提出,由於在彼時與歐洲盟友的糟糕關係,這一計劃最初的參與方只有美日澳三國。

拜登入主白宮之後,志在「重整盟友,聯歐制華」,將歐洲盟友拉入「藍點網絡」計劃自然成為了題中應有之義。

不過出於地緣利益考量上的差別,以法德意為代表的歐盟成員國對美日澳力推的「印太優先」戰略取向興趣寥寥,而是希望該計劃能夠更多地向自身的地緣優先級非洲大陸傾斜。

在這種情勢下,挾美國對歐黑料與中國對歐利好,這一正一反的兩劑猛藥無疑是歐盟方面施壓拜登當局,使其在相關計劃設計層面對歐洲盟友進行更多讓利的重要籌碼。

在直接的「峯會讓利」考量之外,歐盟方面還試圖通過上述微操作向華府傳遞出更為深遠的戰略信號,即不要試圖在法德面臨強人政府換屆的敏感當口,隨意擴張美國在歐盟範圍內的「長臂管轄」權限,而必須時刻尊重歐盟方面戰略自主意志。

至於歐盟這種一石二鳥的策略效果如何,或許在拜登此番「歐洲外交旋風」之後能夠呈現出日漸清晰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