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拳出擊滴滴打響中美數碼主權大戰第一槍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7月4日,中國國家網信辦開出了對內地網約車平台巨頭滴滴出行的重磅罰單。根據網信辦的相關聲明,滴滴出行被指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訊息問題,就此通知各大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應用程式,並要求滴滴出行嚴格按照法律要求,認真整改存在問題,切實保障個人使用者訊息安全。

咋看之下,這似乎是一場內地監管機構對網路巨頭在訊息安全與數據壟斷方面的一場例行糾偏之舉。可如果全面梳理圍繞這一事件的前因與後續的話,就不難發現這遠非例行監管糾偏可以概括。

在網信辦宣佈重磅罰單的次日(7月5日),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中國工會網就滴滴被罰一事發表了頭條評論文章,文中尖鋭指出滴滴出行在數據收集使用上的違法違規行為,所侵犯的不僅是公民的個人訊息安全,更是對國家安全與公共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

工會網的高調發聲,加之事發之日恰逢滴滴赴美上市當口,網信辦此番重拳出擊滴滴背後的中美數字主權博弈之影已大有呼之欲出之勢。

在大數據時代,IT巨頭手裏掌握的海量數據早已超出了單純的商業資源範疇,而成為國家的一種基礎性戰略資源。在這方面,意識最強烈和行動最前列的非美國莫屬。

今年6月30日,在美國國會山一場聽證會上,微軟公司負責用户安全的副總裁伯特(Tom Bert)在抱怨華府頻繁密查用户數據時如是說道:「最令人震驚的是這樣的保密令成了例行日常」——這裏的保密令指的是美國司法部從科技公司調取個人訊息的同時,禁止這些公司告知客户本人實際情況。

據伯特本人提供的數據,僅微軟一家公司每天就收到10條密令,一年平均收到3,500條,這個數字佔該公司收到的所有執法要求的三分之一。

伯特披露的不過是多年來華府慣常操作的最新例證,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前,蘋果、Twitter、Facebook及Google等IT巨頭反覆在不同場合提及過華府沒完沒了的數據索取要求。更有甚者,華府對掌控數據的興趣已經遠遠超出了本土範疇。

這一「興趣溢出效應」的背景是,隨着全球網路產業的興起,數據本土化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華府對全球數據的掌控力。

對此,旨在追求構建全球數據霸權的華府決策精英們萬分焦慮,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於2018年出台的《合法使用境外數據明確法》就是上述焦慮的集中體現,此法為華府將執法長臂從美國跨國巨頭延伸至全球跨國巨頭打開了方便之門。

美國霸權法案甚至引起了盟友的反彈,圖為2018年5月22日,時任歐洲議會議長塔扎尼(Antonio Tajani,右)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與到訪的臉書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Mark Zuckerburg,左)握手致意。當天,應歐盟方面要求,扎克伯格本人親赴歐洲議會參加有關臉書泄露用户訊息調查案的聽證會,並接受相關質詢。(Getty Images)

根據相關條款規定,一旦發生某些特定情形,美國執法機構可以要求在美國境內運營的IT企業提供相關數據,無論是美國公司還是外國公司,也無論這些數據是否在美國境內,均適用這一規定。

這一「霸王條款」並非該法案的唯一「亮點」,還有段位更高的「絕活」。它規定,只有美國認可的「適格政府」才能與華府簽署協議,從美國境內獲取有關數據。而其為此設置的一系列條件,基本把中國排除在「適格政府」之外。

換言之,該法案或允許華府把手伸到中國索取數據,同時卻對中國的相關要求緊閉大門。

不難看出,在中美全方位對抗的大背景下,數據安全領域已然成為重中之重,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中美地緣政治博弈」的新爆點。在這種情形下,類似滴滴出行這樣有着出海以及海外上市需求的中企無疑面臨着來自中美監管層的雙重壓力。

就美國監管機構的偏好來說,企業所提供的數據當然是越精確詳盡越好,但從保障中國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提交給美方的數據自然是以滿足基本的合規要求為宜,且中國政府必須保持對相關數據出境的有效控制。

毫無疑問,在中美於資料安全領域展開緊鑼密鼓的對抗之際,類似「滴滴事件」這樣的案例或將成為未來中美博弈中某種特定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