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二號外交官疑取消訪華 並非北京拒絕對話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院7月15日發布消息,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將於7月18日至25日訪問日本、韓國和蒙古等三國。媒體之前曾爆料她此行訪問中國天津,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舉行會晤。美方因何疑似取消中國行程,具體原因不明,但據說和一些技術性的安排有關。

舍曼計劃訪華的消息早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結束歐洲行時就已傳開。當時恰好是白宮公開宣布籌備中美元首習拜會之際,拜登下半年的外交重心開始轉向中國。所以她籌備訪華的消息有一定的真實性,並且至少被兩家國際媒體引證。

而且,舍曼是美國國務院的二號人物,此次亞洲行已經是她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第二次訪問亞洲。5月底和6月初,舍曼曾訪問過印尼、柬埔寨和泰國。第二次亞洲行仍然不包含中國,她此行「繞着北京」訪亞的意味就更濃了些。

2021年5月31日,美國副國務卿舍曼訪問印尼。(Reuters)

對於美國政府這種繞着北京的訪問,北京已經習慣,見怪不怪。但事實上,這種外交「作秀」的成分更大一些。此次舍曼訪問日韓蒙,所討論的問題其實大多和北京有關,包括朝鮮半島安全、疫情防控和全球衛生安全、氣候變化和疫情後經濟復甦等。

如果沒有北京的參與,美方所談的這些議題大多只是和盟友協調立場,不會有大的進展。只有同時和北京接觸,這些議題的溝通才會有一定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舍曼遲早也會安排一次訪華。

而且,舍曼計劃訪華也是要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華鋪路。布林肯在阿拉斯加拒絕了中共外交官楊潔篪的訪華邀請,之後總要找個藉口和時機回訪中國,為拜登尋求的「習拜會」啟動相關籌備工作。舍曼訪華計劃推遲,也意味着布林肯訪華計劃的延後。

拜登將自己的盟邦外交視為一種「對華優勢」。(AP)

在外交層面,尤其是大國外交,北京原則上不會拒絕對話,並且一直主張通過對話管控分歧、穩住雙邊關係,進而解決共同關切。對於舍曼,中方外交官也很熟悉。她也曾參與伊朗核協議的多邊談判,立場和克里(John Kerry)一樣,相對比較温和。中國也願意與這樣的美國外交官打交道。

但拜登的貿易保護主義,或者特朗普式策略,已經將中美置於不同的對立面,尤其在科技和人權領域。比如,白宮圍繞半導體、電池、稀土等關鍵產品供應鏈發布的報告,不但處處借中國威脅或挑戰渲染美國國安風險,而且還引入了社會公平和工會利益等內政議題。也就是說,「中國威脅」或「中國挑戰」已經是拜登推動內政議題的不二法門。

目前拜登所打的牌全是香港、新疆等務虛層面的議題,手段還是單邊制裁。尤其在新疆問題上,相關制裁舉措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所謂的人權,實際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產業利益鏈。

北京明白美國的政治周期和美國政客對外決策時的內政考量,策略上自然不會排斥和美國的對話。但是,如果美國只知道出於內政利益展現對華強硬,總是想着通過盟邦外交和制裁施壓的方式逼着中國回到談判桌,北京就有理由改變策略,在外交上展現強硬和不妥協的姿態。

無論是美方取消舍曼訪問,還是延後,或者是被中國拒絕,都能說明當前中美關係的微妙之處。尤其是拜登政府透露出有意舉辦習拜會之後,仍在香港和新疆問題上加大對北京的施壓,甚至考慮對相關中國官員實施制裁。這種兩面派的做法,只會讓中美外交處處設障。面對華盛頓兩面派的做法,北京也不可能有求必應地和美方對話。